【評論】東華新聲-東華交響2018交響協奏音樂會

東華新聲-東華交響2018交響協奏音樂會

演出:國立東華大學交響樂團 指揮/沈克恕教授 鋼琴/鐘麗敏 女高音/施孟嫻 小提琴/高霈軒
時間:2018 年 6 月 8 日(五) 19:00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演講廳

評論的切入點不同,每個評論者寫出來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有人專注在作交通警察,也有人單純欣賞指揮的巧思。但是,如果今天的演出干擾已經大於可以欣賞的音樂成分,那就不能怪評論者一直抓著技術問題不放。

這場「東華新聲-東華交響2018交響協奏音樂會」是東華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的年度演出,也是東華大學2018上半年音樂季的壓軸節目。從標題就可看出,這場演出主打的是「協奏曲」。擔綱獨奏的不是音樂系的教授們,是不久前音樂系自行舉辦的協奏曲比賽各組優勝。但可惜,美其名優勝,演出的結果卻令筆者覺得差強人意。就鍵盤組優勝所演奏的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來說,拉威爾隱藏在作品當中的爵士元素並未被好好演奏,反而著重在呈現每個聲音的雕琢。枉費東華音樂系擁有相當好的爵士音樂師資,竟然沒辦法讓協奏曲比賽優勝者演出帶有爵士風格作品的時候處理出「讓人聽到的」爵士風格。而在弦樂組優勝演出的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當中,最為筆者干擾的是獨奏者的音非常不準,程度已經凌駕對於音樂部分的欣賞。

獨奏者是整場演出當中問題最小的。整個交響樂團在本場演出中暴露出更大的問題。

首先,編制不齊。演出當下,舞台上沒有小號、低音管、及長號。低音弦樂嚴重不足,低音提琴只有一把,大提琴只有三把,相較其他弦樂部門幾乎是可以忽略。小號部分由法國號代替,低音管部分由薩氏管代替,而長號部分則由低音號代替。這讓筆者疑惑,為何不向外尋求協演人員?尤其是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在開頭即有小號的獨奏。少了這一段,樂團怎麼走下去?如果筆者的認知沒有錯誤,這場演出應該是樂團的年度公演,也是音樂季的公演,而非社團或是課程的成果發表會。為何音樂總監及指揮不尊重樂曲尋求補人?甚至,為什麼樂團主事者敢就這樣公演?不論觀眾聽不聽的懂,這都是極端不尊重觀眾的舉措。

第二,樂團本身訓練非常不紮實。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開頭部分,鋼琴僅作為背景音樂,主角落在樂團身上。但管樂部分完全狀況外,導致整首曲子開場時完全解體。而在下半場演出的重點:貝多芬 第五號交響曲當中,很多齊奏段落都可以聽到語法的不統一,甚至有人速度與其他人不同。更有甚者,需要齊奏的段落,開頭沒有一個是整齊的。筆者記得東華大學音樂系應該是要培養具備一定水準的演奏者吧?這是準備進入音樂演奏的專業演奏者該有的狀態嗎?除了節奏與拍子的問題,音準問題更嚴重。負責調音的雙簧管,音準就沒有統一過,更不用說其他樂團團員。演奏前的調音,是要確保接下來的演奏,音是準的。它不是表演,不是吹滿不準的音符而不去調整。這些樂團以及演奏者的基本功的差錯,再再都顯示出東華音樂系在訓練學生成為演奏者(不管是否在樂團內),並沒有到位。

在此筆者也很想向樂團指揮沈克恕教授提問,同樣的一套曲目在4/17的音樂季開幕演出中就已經原封不動的呈現過了,您在相隔不到兩個月的閉幕音樂會再演一次的目的是什麼?若是樂團訓練的問題,早在4/17的演出就會浮現。為何沈教授您沒有把問題處理好就把樂團帶上台?多年來筆者關注東華音樂系交響樂團的演出,古典樂派及浪漫前期的作品是您擅長的曲目。為何到了今年的貝多芬第五號,仍然還是敗在音不準、節奏不整齊這些樂團基本功上?同時,節奏性及色彩變化較多的印象樂派及後浪漫樂派作品,您看起來處理不了啊。在此,筆者要請沈教授多多加油了。

再者,將視野放大一點看整個音樂季的策劃。就筆者的認知,「音樂節」、「音樂季」、「藝術季」這類大型展演系列,都是圍繞著某一個主題進行發展,並非單純只是把好幾場演出擺在一起,就可以叫做「音樂季」。想詢問這次音樂季的策劃者劉惠芝院長與沈克恕教授,您策劃這一系列演出,想說什麼?因為從您的文宣及演出當中筆者無法察覺您的意圖,所以只能用問的。同時,在整個音樂季的閉幕音樂會中,您安排了協奏曲比賽優勝者的 gala concert。為何用 gala concert作為音樂季的閉幕呢?您的音樂季當中並未舉行任何的協奏曲比賽或是獨奏比賽啊。又或是,您只是為演而演,找不到地方塞演出,就只好塞在這?當然,花蓮地區不比雙北桃竹中南高,藝文資源相對有限和能做的演出內容也受到限制。但東華音樂季不該只是塞進所有東華能做的演出,能邀到示範來做合作展演是一個好方向,但其他演出也應該有規劃有意圖有內涵才行。

整場演出看下來,筆者認為,東華音樂系交響樂團,需要努力的地方,還非常非常的多。在訓練的強度以及成效維持上,還有非常大的難關需要克服。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