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樂活管樂團 《大和祭り》

樂活管樂團是近兩年成立在嘉義市的新樂團,6/17在國家歌劇院中劇院的節目是同一套「製作」的第三場。這不稀奇,很多社區樂團都有台灣巡迴演出的能力。稀奇的是音樂會「完售」,而且是官方粉絲頁公告說你電話去跟他買也買不到的那種。

系統上完售這件事情,只要樂團跟售票系統調票出來自己賣就可以辦到,只是樂團手上可能會有一堆沒賣出去的票,進場還是一堆位子空空蕩蕩。在我自己的經驗,管樂團的演出除非是像東京佼成這種天團,不然絕少有真的進場座無虛席那種「完售」。更神奇的是樂活是個成軍沒多久的樂團,在自己老家的嘉義能把票賣光其實也不稀奇,但是到台中巡演可以完售還滿座(中劇院794席),在這個圈子還真的是相當厲害,而且很稀有的事情。

音樂會曲目:
天国の島 /佐藤博昭
八木節 /群馬縣日本民謡 arr.岩井直溥
北寒港 arr. 游家輔(連結是原唱)
YOSAKOIソーラン節 arr. 林 直樹

從事前的宣傳以及音樂會現場的擺設,樂活管樂團大概是我見過的社區樂團裡面,周邊商品開發跟製作能力最強的。周邊也不只是周邊,還是800元以上票券的紀念品,算是給買票的觀眾一個有吃又有抓的概念。雖然我個人不是很愛他們吉祥物那隻熊,但不管是杯子扇子明信片或T恤上的圖案,設計排版都有一定的水準,而這個設計水準也反映在這場的節目單上。

只是,節目單雖然視覺上設計得不錯,曲目介紹的部分並沒有完整把曲名呈現出來,也只有一兩句簡介。除了世界首演的編曲者之外,完全沒寫作曲家是哪位;而封面的音樂會標題《大和祭り》旁邊的英文Yamado Sai也有點問題。大和的念法是yamato,不是yamado;祭り則是念作matsuri。日文的平假名「り」都當作音樂會標題用書法字印上去了,結果英文長這個樣子,看到的當下真的是噗哧笑出來。至於作曲家,不論節目冊的設計要給觀眾什麼感覺,把作者標上去應該是對創作者還有作品一個基本的尊重。

 

回到演出,樂活在三明三暗之後選擇讓觀眾席全黑,然後以拉開舞台幕的方式開始音樂會。直接映入眼簾的就是印出來的巨大《神奈川衝浪裏》掛在樂團的正後方。在燈光設計上,還配合每一首音樂曲調的走向設計冷暖色調,甚至是熱鬧一閃一閃的燈光效果。雖然燈光的設計不是很複雜,但是很能呼應音樂的段落想要表達的感覺,還能強化音樂給觀眾的情境感。上半場第三首的《砂山》找了舞者合作,燈光加上舞台上方噴紙屑下來的效果,配上全黑的劇場觀眾席,還真的在視覺上跟傳統的音樂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音樂的部分就差強人意了。歌劇院中劇院本來就不是為了音樂演出設計的場地,音響效果只能說是乾的要死,又沒有回音的大型演講廳。在沒有舞台跟觀眾席反響板加持的狀況下,樂活選擇用20幾支麥克風從舞台上收音,然後從觀眾席的音響放出去。除了喇叭惱人的底噪,我坐的位子因為離右邊的喇叭比較近,可以很清楚地從樂器分辨哪個聲音是從舞台,哪個聲音是從喇叭來的,例如從右邊來的打擊或是長笛豎笛。而從兩個方向過來的聲音並不是均衡的,有時候是喇叭比較大聲,有時候是舞台比較大聲,這個在一些音量變化比較大的段落特別明顯。某些時段我甚至覺得自己是在室內版的中正公園。

這個作法的確是讓觀眾確實的聽到東西,但也成了樂團的各種照妖鏡,更考驗音響控台人員對場地音響的敏感度。於是乎除了左右不平衡的場地效果之外,整個上半場聽下來,就是不是齊奏(Unison)的齊奏(木管的音準、句法、Articulation…),直衝觀眾席的高音銅管,跟樂團音量沒有平衡好的打擊,那卡西般的SAX音色,小件打擊聽不太到,定音鼓糊掉,還有動作跟音量不成比例的後排太鼓。

音樂會在節目設計上,雖然大標題是祭典,但是上半場的曲目有更多是在講「故事」,或試圖透過音樂描述地景。除了特色的獨奏之外,有更多需要樂團透過力度跟速度等變化表現的內容,很可惜的是在樂團技巧及合奏概念的不足,還有場地音響三重夾殺之下,我只能靠著極端的音量變化,以及指揮的手勢以及肢體語言來欣賞指揮試圖透過音樂表達的東西。

下半場的曲目是真祭典(八木節)加上流行歌,只能說是一掃前半場的陰霾。視覺上除了後面掛的圖換了之外,團員跟指揮也全部換上短褂,指揮台旁還放了四個道具燈籠布置。

音響的部分我猜大概有細調,平衡比起上半場好很多。八木節配上的鼓樂表演藝術團只能說是霸氣,可惜鼓組的段落結束之後,樂團進來沒有接上那個氣勢。接下來的寶塚之星跟北寒港更是讓薩克管在我心中的地位迅速爬升,那個音色遇到這個曲目只能說絕配,只差觀眾席沒有供應啤酒(提醒大家,觀眾席禁止飲食)。
最後一首則是熱鬧的唱跳祭典,負責跳舞的東吳高職小朋友們十分熱情,沒有那種要跳不跳的感覺,舞蹈動作也看的出來有相當的排練,堪比管樂節時日本高中團帶來的那種氣氛。樂團帶動觀眾拿著入場時發的扇子一起喊,祭典的熱力至此充斥整個劇院;而安可更歡樂,除了當作介紹贊助單位的BGM之外,也丟了幾個大的塑膠海灘球出來在觀眾席讓大家跟著音樂丟來丟去,也讓整場音樂會在這邊畫下一個大家都很嗨的句點。

節目單裡面的樂團介紹是這樣寫:
「將文化、創意、劇場及跨界合作融入管樂製作,賦予樂團藝術展演不同的風貌及驚喜。」

音樂結合戲劇演出真的不是什麼新鮮事,西方的歌劇音樂劇不必多說,台灣自己也是有歌仔戲跟各種傳統戲曲。甚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劇各種配樂也是很吃重。但不論是哪一種,先不論與戲劇結合的效果,音樂都是可以單純抽出來欣賞討論的東西。

透過這場音樂會,我有真切的感受到樂活在演奏以及製作上的熱情,音樂會中設計的跨界演出效果也實在不錯。只是,樂活畢竟還是個「管樂團」。樂團的音樂根本沒有照顧好,只會讓耗費苦心製作的演出效果打折而已。我更期待的是未來欣賞這樣的演出,毋需再多花篇幅強調演出者的「熱情」,而是可以看到大家的熱情在藝術上有更細緻的表現。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