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明月尚欠眾星拱-龔鈺祺 林威震 X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

本次音樂會在台北中山堂中正廳舉行,我的座位是二樓 1-13。這次主要是為了首演的擊樂協奏曲而來,也複習了些過去聽過的作品。擊樂獨奏相當漂亮,很讓我享受,相較之下鋼琴獨奏就不那麼出采;樂團演奏者素質整體也有一定水準,但是獨奏片段的狀況就不是都好;此外會覺得小提琴跟其他聲部比起來似乎特別晚進入狀況,造成上半場樂團的平衡不是太穩定。這場音樂會對音樂的詮釋的傾向浪漫而流暢,但我覺得對於其中一些曲目卻是略顯軟弱;此外樂團似乎也缺乏堆砌情緒張力的功夫,不乏音樂最末段功虧一簣的狀況。

下面依曲目順序寫:
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 op. 24 / P. I. Tchaikovsky
把這首曲子放在音樂會開頭第一首,用比較熱烈的音樂來讓聽眾進入狀況是很自然的安排,但是我覺得這天演奏上並沒有發揮這樣的功效。一開始的小號就給我過於中庸、缺少風格的印象。樂團整體也是類似的感覺,吹管的部分比弦樂又更明顯一些。我不太確定是指揮的要求,或是演奏者懶得動舌頭。再怎麼說這是柴可夫斯基,不是兒歌,我覺得這樣的詮釋方式並不合理。作為聽眾,我甚至覺得這樣的演奏方式有些敷衍。相較於其他部分,大提琴齊奏的片段是比較吸引人的,但仍然有更多的空間。樂曲最後,理應越來越熱烈、張力累積的部分沒有撐住,結尾就讓人洩氣了。

Romanian Rhapsody No.1 in A Major / G. Enescu
延續上一首的狀況,一開頭的單簧管獨奏就表現不好。有些軟爛的語法讓音樂的個性全失,接下來木管重奏的音準又讓狀況雪上加霜。弦樂的旋律進來時,小提琴的過重,但隨後又變得容易被樂團蓋過;相較之下低音提琴顯得過於強勢,而最尷尬的是幾乎消失的中提琴。在樂曲的開頭,整個樂團的狀況實在說不上好,更難談聽到醇厚的東歐色彩。第一段除了一開始沒有進入狀況,中間轉調的片段也沒有成功做出鮮明的對比。本段取材自羅馬尼亞民謠 “Am un leu şi vreau să-l beau” (中譯約略是 “我欲買醉”),但樂團距離迷醉聽眾還有段距離。

速度較快的第二段由長笛帶開,也把樂曲的風味帶了出來。木管互接得漂亮,但是弦樂進來之後就漸漸沒有維持住了,比較可惜。速度一快,小提琴似乎顯得相當吃力,也就讓音樂聽起來勉強而沒有餘裕了,讓此段難以稱上精彩。

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首作品,但今天的表現並不好。

Concerto for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 “Zalan-Zalan” / J. Spencer & G. Blume

獨奏:林威震

本作品由獨奏家林威震委託創作,並且在這天首演。Zalan-zalan 在南島語中意指小徑,讓我想起卑南族歌手桑布伊的作品 Dalan (路),不過除了取名相近之外,風格自然是全然不同的。樂曲中用到了平常少見於管弦樂作品的元素,包括手搖鈴和竹竿擊地等音效,而獨奏除了用馬林巴與定音鼓之外,也用了排鼓和四面雲鑼;不時出現 heterophonic 的寫作手法讓我覺得很驚喜,也賦予了音樂不同於傳統曲目的色彩。本曲不是對仗工整的作品,而是層層疊疊地鋪陳出一幕一幕的畫面,讓人神往。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形容獨奏的演出,那便是發自內心的一聲 “bravo!”。除了舉重若輕、無懈可擊的技巧讓人一飽耳福,林威震更透過極為細膩的手法帶領聽眾進入音樂。這是在台灣難得聽到的高水準演出,私認為單憑這首便能值回票價。必須說缺點的話,我覺得樂團沒有展現出相應的能量來烘托與承接獨奏,讓整體平衡不盡理想,樂團與獨奏競奏片段也因此變得不夠完美。

對我來說聽首演的作品是一種奢侈,因為只能夠當場嚐一次、不能反覆咀嚼回味,因而接下來對音樂地描述也只能憑藉極為薄弱的印象了。Zalan-Zalan 為三個樂章的作品,第一樂章一開頭獨奏就抓住了我的呼吸。六支琴棒撫過馬林巴琴鍵,像是海浪,又像是風;倒是樂團的一聲缽有點嚇到我。接下來漸漸音樂逐漸亢奮,我想到的畫面是眾人齊聲,很熱絡的感覺。我聽到作曲家把 zalan 這個字放進了音樂,透過樂器喊聲出來。比較可惜的是低音提琴沒有把這樣的力道表現出來,樂團整體的音量也不太足夠;此外我覺得樂章結束把鑼的殘響收掉,感覺有些生硬。

第二樂章像是在山嵐間,在舞蹈中訴說些古老的故事。對我來說從音樂會開始一直到這個樂章,樂團才漸漸甦醒。節目單有提到模仿口簧琴的音效,當下雖然沒有注意到,但是可以體會那種用口簧琴伴奏的歌舞:因為口簧琴的聲音是很細微的,所以一切的氛圍都必須很柔美而精緻。薄霧間我看見繫著鈴鐺的舞者,踏著輕輕揚起塵土地舞步。樂團的表現相漂亮,尤其竹竿擊地搭配樂團齊奏一段,讓節奏化開成為極美的畫面。獨奏的定音鼓滾奏像是在宣紙上渲染的水墨,整個畫面太舒服了。如果獨奏與樂團音量平衡能夠處理的更漂亮,這個樂章就算是完美了吧。

第三樂章獨奏用上了雲鑼和排鼓。相較於其他有音高的打擊樂器,雲鑼的泛音很特別,乍聽之下似乎有些突兀但卻又帶著一種特殊的魅力。也許是在訴說神話、或是呼喚祖靈?但我想不起來了。排鼓一聲一棒直抵心弦,而單從獨奏者持棒的方式,就能夠看出在不同樂器上如何發出最好聲音的功夫。另一方面,樂團的小鈸就不那麼亮眼,即使帶出了不同的音效,但對於這樣樂器的音色掌控就不夠深入,只有大小聲的變化是略嫌可惜的。樂團整體比較不足的是長線條的漸強太早就飽和,最後只能靠打擊撐住,音樂的高潮就顯得不夠有說服力。

掌聲後的安可曲是無伴奏的馬林巴。Over the Rainbow 的自由速度感覺隨興,其實非常細膩而迷人。最快速的地方一度有一點點差錯,但是瑕不掩瑜。如果能把這首當做音樂會的最後一首便回家闔上眼,人生夫復何求。

Danzon No.2 / A. Marquez

聽完上半場之後,便猜想 Danzon No.2 的曲風大概會比較符合樂團這天的狀況。果然整體來說也比上半場的波蘭舞曲和羅馬尼亞多來的流暢,也更有動感。必須說的是作為本場音樂會中最讓大眾耳熟能詳的曲目,還是存在一些沒有辦法忽略的狀況。

一開頭的單簧管獨奏音色很不錯,比起上半場著重運舌的一些獨奏片段感覺好多了。一切都很好,但是極不平均的兩拍三連音就讓我倒胃口了。這不只是時值的問題,更是音樂風格的問題;畢竟是很基本的東西,我不太能接受。樂團進來之後大抵順利,讓我覺得干擾的是大鼓速音量太大,甚至到了會破壞音樂流動的程度;此外低音提琴也有一點搶拍。

慢板的一開頭的鋼琴顯得有點慌亂,但我喜歡小提琴和單簧管的二重奏。這段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響木,看似簡單的樂器一旦能打到位,就有了畫龍點睛了效果!第三段由定音鼓屬音和主音兩聲帶進的快板,這個宣示相較之下就不那麼精采而稍欠說服力。小號獨奏就比較讓我覺得不夠用心,除了音色不一致且有欠考慮之外,也存在泛音位置不夠精確的雜音,很不夠意思啊讓我還擔心他是不是過勞嘴巴無力。最後結束前的長線條漸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速度上樂團突然猶豫了了一下,需要累積的能量前功盡棄。

整首下來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雖然大體上不差但就是不夠到位。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會的安可曲又把 Danzon No.2 從第二段演奏了一次,也許是樂團放開了,整體的效果反而比先前的好,這樣的結果似乎是本末倒置的。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哼唱光年> / 龔鈺祺

獨奏:龔鈺祺

本曲由蘇打綠樂團的鍵盤、中提琴手龔鈺祺創作,並擔綱演出。整首四個樂章階取材自蘇打綠的作品,然而節目單曲目介紹資訊比較少這一點,在鋼琴協奏曲讓對蘇打綠作品不熟悉的我來說,可是吃足了苦頭。節目單僅交代每個樂章取材的歌名,以及作曲家對音樂簡短的意象。老實說我還花了一番功夫才能搞清楚自己身在哪一個樂章,對於音樂希望能呈現的就更難掌握了。

獨奏者上台的服裝相當吸睛,全首背譜演出而能夠以肢體語言與台下聽眾互動感覺也很不錯。倒是耳朵被上半場的協奏曲寵過之後,便會覺得龔鈺祺的獨奏能量與細膩程度稍遜一籌,反而是樂團比較能放得開來,比起前面的曲目還要飽滿許多。整首曲子給我的感覺有些類似動漫配樂,小段小段聽是熱情洋溢的,但是長時間下來就會覺得音樂的鋪陳欠缺考慮,聽下來會覺得疲勞。

細節的部份,第一樂章的小號獨奏跟上一首一樣令人失望;有一處的 grand pause 顯得突兀。第二樂章是我比較喜歡的,也是四個樂章中我認為音樂鋪陳處理的較好的部分。小號,尤其獨奏,整場音樂會下來彷彿到了本曲才開始真正醒來上工;這裡處理的不錯,但即使以業餘樂團的標準來看待,還是來得太晚了。第四樂章爵士鼓有一大段速度很不穩定,而最後面得長線條漸強樂團不知為何又再度猶豫了。今天的樂團似乎對這樣的手法有些障礙,有些匪夷所思呢。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