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北青年管樂團 – 美國之夢4

先上曲目:

《阿爾法瑪序曲》Alvamar Overture, Op.45 / James Barnes
《長笛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Op. 39 / Lowell Liebermann
第三號交響曲《悲劇》Symphony No. 3 “The Tragic”, Op. 89 / James Barnes

我對長笛不熟,這場完全是衝著上半場的阿爾法瑪跟下半場的第三交響曲去的。

撇開幾個明顯的炮不談,這場大概可以列入個人生平聽過音樂會最…平淡的前幾名。不是說演得不好,而是太多的轉折跟音樂處理總讓人覺得,話沒有講完,情感沒有交代清楚,特別是像第三交響曲這種,作曲家用他親人的逝去為題材,撕心裂肺寫出來的東西。

本場的台北青管有著相當完整的編制,幾個不常在學生或社區樂團出現的低音木管跟豎琴都出現了。節目本上的曲目介紹在撰寫上也兼顧了資訊的傳遞和平易的表達,比起我前幾天在大觀藝術節花的50元只有一張紙算是相當有料。

開場的Alvamar Overture對青管的水準來講在技術上是小菜一碟,而樂團也不負眾望,拉出了相當精緻的開場序曲。但是在音樂的處理上感覺有刻意在壓抑某些東西,比如說銅管的音量。前面聽起來很舒服,但是在曲子尾段的高潮就顯略有不足;另外不曉得是不是位子的關係,整場聽下來木管都是一種把銅管淹沒的氣勢在走。

協奏曲樂團雖然減了編制,但有時候還是會把獨奏的段落蓋過去,另外因為人少了,音準、articulation不時跟獨奏者出現落差也很明顯;但是第二樂章還是讓人做了個美夢,至於Encore那個豎琴掉段落就讓我們忘記它吧哈哈哈。

下半場的主菜第三交響曲應該是個人接觸這首曲子來聽過音符演奏完成度最高,但是也是最….無感的詮釋,特別是第一跟第三。

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是作曲家的喪女之痛,根據總譜裡面的說明,這是作曲家寫過將其個人情感壓榨至最極限(Most emotionally draining work)的作品。開頭的定音鼓跟低音號獨奏的部分有抓到這個沉重的感覺,但是這個感覺卻沒有辦法被接下來穿插的獨奏及樂團段落中累積,應該要展現出來的情感張力(作曲家在總譜的program note中寫的苦澀、挫折、絕望…..)在宛如例行公事的處理,以及過於平淡的對比中被碎成片片斷斷,著實可惜。

第二樂章比較像是一個過渡的段落,描寫的是作曲家的內心世界之外,這個在他看來充滿諷刺的世界。這個樂章也是平平的走過去。

第三樂章是本曲的重點,作曲家透過幻想曲,一反前兩段的苦澀,想像如果她的女兒還在世,會是什麼樣子甜蜜和樂的光景;但也是在意識到女兒已過世的前提下,對女兒的告別,也卸下自己的傷痛。本樂章的Sax實在是令人激賞,不論是上低音Sax的Solo還是後面的Alto Sax。

第四樂章是作曲家走過喪女之痛、厭世及道別之後,再次獲得一個新生命的喜悅。相較於前面的情感,在這個樂章作曲家選擇以動態的快板描述他喜悅的感情。開場的法國號以及小號的信號曲十分漂亮,但是到第一主題進來之後,雖然燦爛有之,整個曲子該有的動態跟前進感卻逐漸消失,甚至第二主題進來之後整個曲子速度整個慢下來了。雖然在各聲部的演出可圈可點,但是裝起來之後卻讓人有原地踏步的感覺。

這一場比我上一場聽台北青管在演奏技巧的部分要漂亮很多,但是技術上的完備反而凸顯樂團在音樂想像上的捉襟見肘,特別是第三交響曲這種情感濃烈的音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大概就是這樣吧。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