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將醉又止之夢《台北青年管樂團 – 美國之夢4》

台北青年管樂團 美國之夢4

指揮:侯宇彪

雖然每隔一陣子會幫朋友聽聽錄音做些評論,但已經很久沒有寫過現場音樂會的心得了,希望有些鈍化的感官和描述能力不至於貽笑大方。這次買到的位置是國家音樂廳觀眾席右前方的 5-22,後來下半場挪到 6-18。整體音效是比較模糊的,雖然靜態的音響效果還算舒服、每一條旋律線都能聽得清楚,但語法的變化就難以分辨,此外高音木管的泛音也不太清晰。一句話來說,我想是溫暖有餘而明度不足。
下面就照曲目順序寫:

Alvamar Overture, op. 45 / James Barnes
老實說音樂會之前對這首並沒有太多的期待,怕本來就熱鬧、近乎喧囂的語句在國家音樂廳這樣的場地會變得暴力或失控。結果呈現出來的樣貌是沉穩、冷靜的,副旋律也很清晰,然而快板的主旋律卻有些不夠明確。如同前面對音效的描述,這首有了穩暖飽滿的中段,而前後段的快板雖然舒服卻少了些節奏感和張力,也因此快板再現時會缺少說服力。

整體而言我喜歡侯老師的詮釋,尤其不過份帶火氣的快板。細節的部分,我覺得鈴鼓、三角鐵和雙鈸有些時候太過突出,對比於管樂模糊的音響顯得有些尖銳;快板的兩拍三連音有時候不太穩定,讓我小捏了冷汗;豎笛慢板的低音略嫌不夠飽滿,前面曾提過泛音不清晰,不太確定是場地或是演奏上的問題。

Concerto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op. 39 / Lowell Liebermann
獨奏:蕭秋雲
當我開始找這首作品的錄音,我就忍不住一聽再聽。作曲家的手法讓音樂充滿迷人的色彩變化,更甚於第一次看到萬花筒的衝擊。我的想像是最美、最迷幻的夢境,以及身歷其中的悸動,接著是無限的溫柔如天堂的微風吹拂,最後是動感、冒險般的興奮感。這是我聽過最美的長笛協奏曲之一,能夠認識這樣的曲目實在是身為人的幸福。

我期待很多,但現場演奏讓我失望極了!乏味、乏味、還是乏味!獨奏絕大多數的音符都工整地吹了出來,至少我聽不出有明顯的錯音,但就只是吹了出來。獨奏欠缺藝術家在詮釋樂曲時應有的思考和沉澱,因此呈現出來的聲音 (我不是太願意稱之為音樂) 極為貧乏空洞,手指按得再順對我而言都是枉然。

不知道是因為管絃樂改編給管樂衍生的音量、音色問題,或是獨奏太過缺乏個性,伴奏極為壓抑並且缺乏情緒起伏,演奏狀況也不盡如人意。第一樂章一開頭的小號,即使對我這種通常不在意音準的人來說都感到驚嚇,往後總是拿捏不準的語法給我一種吹得很勉強、動輒得咎的感覺;豎笛部分片段則是明顯的舌頭沒有跟上,含糊帶過了;伴奏的長笛有些時候讓我覺得少了管絃樂版中該有向度,但我想應該是編曲的問題。

第二樂章 adagio molto,樂團的壓抑感變得更加嚴重,而一旦少了獨奏卻是如釋重負般的爆發出來,聽起來有些可笑。少數片段獨奏醞釀了情緒,似乎不完全在狀況內的樂團又沒辦法好好承接。我不確定聽眾在第二樂章結束時股掌跟焦躁的音樂表現有沒有關係,但如果氣氛能演奏夠到位的話我不認為會有人捨得拍醒這場美夢。第三樂章 presto 速度明顯過慢,動不起來;樂團過份地加重音頭讓遲鈍感更加明顯,像是巨獸踏步拖行,毫無動感可言。

整首的表現實在有點讓我生氣,而安可的阿萊城姑娘小步舞曲也沒有讓我覺得比較好過。長笛豎琴兩人的演奏如同機器,舞曲何時能夠如此讓人窒息?這樣大顆音符的旋律都沒有辦法在其中注入靈魂,也無怪乎協奏曲的表現如此讓我失望了。

Symphony No. 3 “The Tragic”, op. 89 / James Barnes
和音樂會第一首一樣是 Barnes 的作品,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氣氛。節目單很充分介紹了創作背景並且說明了個樂章作曲家的手法和表達的意涵,在音樂開始之前提供聽眾很很好的導讀,少數的筆誤瑕不掩瑜。Barnes 在曲中安排了大量的獨奏與重奏,因而整體表現上個別演奏家的影響力不小。音樂會中個別演奏家的狀況差異較大,從引人入勝到時如嚼蠟都有遇上。

音效的部分除了之前提過的之外,我注意到下半場的 contra alto clarinet 的音色有點令人分心:弱奏時的氣音相當明顯,基音也常常被泛音蓋過使低音沒有真的沉下去。另一方面,不得不說有了足夠的低音木管真的會讓樂團的音響增色很多,這點是台灣的學生和業餘樂團比較難做到的。

第一樂章述說的是令人絕望、折磨的情緒,一開始的定音鼓和低音號很快讓人進入狀況,不過低音號每一個長音都漸強的處理讓我有點分心,是過頭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長笛獨奏相當平淡,相較之下中音長笛就很能抓得住我。樂章末段小號如喪鐘、冷漠的齊奏語法有些軟弱不清,力量不夠到位。第二樂章開頭的低音管重奏很有味道,但整個樂章樂團顯示了先前的問題,一片模糊中很難聽見心中想像的銳利與咄咄逼人。

第三樂章對我來說是這次音樂會的高潮。別開生面的 baritone saxophone 獨奏好美,隨後法國號獨奏把音樂帶到樂團合奏,這一整段下來真讓我捨不得張開眼睛,深怕回到了不完美的現實。後面幾段二重奏就比較可惜了,只是照本宣科聽不出兩人間有互動,顯得冷漠而與音樂脫節。

第三樂章大抵美好,但是第四樂章卻沒有延續這份感動。一進第四樂章,是先前害怕聽到 Alvamar Overture 的樣貌,太暴力了,像是從天堂被打入地獄。當下我還想多沉浸在第三樂章一下下,接下去時在不容易好好聽完第四樂章…
*
整場音樂會下來,基本技術的缺失不多,但這也是我們對台北青管程度的樂團會有的基本期待。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演奏者如何在音樂中注入的靈魂、如何呈現出音樂的內涵與畫面。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各樣的演奏技巧、更完善的編制才有存在的目的。作為這次音樂會的聽眾,我感覺到並非每位團員都對演奏全心全意投入;先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聽眾也算是老生常談了,沒有任何演奏者應該蒙混過去。這次音樂會有不少亮點,但有有不少部分還能再更好!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