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未竟的小編制進擊之路 -台北青年管樂團《小編制。大進擊》

作者:蔡淳任
台北青年管樂團今年第二場的定期音樂會,打出了管樂團的「小編制」作為招牌,除了有讓樂團的演出更精緻的企圖之外,還帶有推廣「小編制」作品,這個日本因應少子化趨勢而生的管樂團作品。(更多資訊請看與音樂會製作人黃任賢老師的訪談
音樂會曲目:
White Dance / 朴 守賢(台灣首演)
Oneiros / 保科 洋(台灣首演)
回到青管製作這場音樂會的初衷,為了呈現小編制音樂的可能性,青管選擇了風格迥異的曲目組成音樂會:開場的第一首是可以不到10人演出的曲子,第二首及第三首則是旋律線比較親民的作品。朴守賢的白月之夜是相當現代的作品,那個由各聲部層層堆疊出的音響效果,以及結尾前最後兩個漂亮的合聲著實令我印象深刻;上半場的最後一首《青銅的騎士》則是由古典的芭蕾舞音樂改編過來的作品。下半場除了日本作曲家清水大輔名作《南極遠征》的小編制版,還選了日本當代作/編曲大家鈴木英史跟保科洋,特別為了小編制樂團寫的作品。南極遠征撇開那個不小心滑倒的小號,作曲家想要表現的遠征霸氣並不比原作版差;鈴木英史以及保科洋的作品,相較於前半場比較輕鬆或富有旋律性的管樂作品,音樂性以及音響效果更接近需要整個樂團細細磨練的室內樂。
青管為了忠實呈現作曲家對「小編制」樂團的樂器設定,除了少數曲目是節目單上的35人全上,在音樂會進行中,可以看到團員在曲目開始前上下台更動編制的狀況。在青管用心的策畫之下,相信有到場的觀眾都會對小編制樂團不輸大樂團的音樂表現力,以及日本作/編曲家因應少子化影響開發曲目的功力感到印象深刻。
推廣目的之外,這場的演出水準相較於青管過去的音樂會,也來到了一個全新的高標準。
首先,人數縮編的各聲部讓音響的乾淨程度上了一層樓,而在整個銅管聲部,以及中低音木管的部分更是出現了過去大編制管樂團難得一見的合奏音響。銅管在某些高潮的大聲段落甚至讓人有是在聽交響樂團的感覺。在許多只有木管合奏的段落,也可以清楚的聽見優秀的中音薩氏管演奏家,配合音樂結構或聲響的需求調整他們的吹奏,讓樂團整體的聲響更加融合。指揮的部分,小林惠子老師老師的動作相當大,但是不影響她對音樂流動以及旋律線條的處理,許多音樂線條及情感的處理都比過去的青管來的更豐富細緻。
只是,這場音樂會也是有些讓人遺憾之處。
小編制樂團因為人少,所以更強調個人的演奏技巧,以及團員對全團音響平衡的敏感度。這點首先在打擊樂組身上表露無疑。在台下其實已經可以觀察到演奏家有盡力在控制,只是許多段落的打擊音量依舊與前面的吹管平衡不成比例,特別是第一首更是明顯。雖不至於把全部的旋律都蓋光,但整首曲子從頭到尾打擊的音量都很明顯地超過吹管許多。其次或許是因為注意力都放在不要過度大聲上,導致音樂所需的音量以及音色的動態變化,比起過去的大編制少了很多。一些音色突出的樂器-譬如說雙鈸-更是在一些相對小聲的段落出現不甚健康的聲音。
打擊組之外,本場的高音木管也十分令人納悶。青管這場的高音木管編制是6把降b調豎笛,以及視樂曲需要上下台的2~3把長笛。不確定是指揮或樂團的平衡處理出了問題,或國家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導致:我在台下聽到的狀況,是凡有銅管整組出來的地方,豎笛組就會消失(空氣豎笛4ni?!);只有豎笛部自己主打的段落,第二部跟第三部的和聲也扛不太住一部的旋律。長笛雖不至於聽不到,但是靠著與樂團不甚和睦的聲音,一枝獨秀的狀況也在所多有。這種聲部音響失衡的狀況在這場音樂會不是偶發,而是常態。如前所述,青管在分部合奏的部分令人驚豔,但是在許多全團一起出來的大段落,許多合聲的呈現是缺角的。
小編制的「副作用」在此顯露無遺。過去的大團少了一兩個人的聲音,或許還可以靠著人數補正音響效果。但是小編制比起大團,更講究團員的演奏技巧、專注力,以及對樂團音響的概念等等。或許青管短期內不會再有小編制樂團的演出,但這樣的經驗應該對未來演出的精緻度提升有所助益才是。
最後,回到這場音樂會的初衷:少子化的浪潮在日本的各方面都造成了衝擊,日本的作曲家們因應這樣的趨勢,多年的磨練之下,小編制的作品已經在音樂的效果,以及演出技巧難度的平衡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數量及掌握。相關的業界,不論是比賽、媒體,或是各種講習,小編制也已成為絕對不會缺席的內容。台灣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少子化考驗,青管這場音樂會必須是思考與行動的開端,這樣我們也許可以在日漸惡化的環境,維持一線大家努力耕耘的美好。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