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單簧管四重奏訪談
台灣成立超過20年的「魔笛單簧管重奏團」即將於9月初與高雄市管樂團合作,演出西班牙作曲家納瓦羅(Oscar Navarro) 的《劍客們》(The Musketeers)、奧地利作曲家席布卡(Franz Cibulka) 的《單簧管旋風》("Clarinova" for clarinet quartet and wind band),以及國內作曲家周宣宏,為單簧管四重奏與管樂團創作的新作品。
高雄市管樂團很榮幸邀請到四位老師跟各位分享關於魔笛單簧管重奏團,以及這次與高雄市管樂團的「單簧饗宴」音樂會。
「魔笛單簧管四重奏」的成立與成員演變
「魔笛單簧管四重奏」是1993年成立。
在這之前有另一個單簧管重奏團叫「樂耕」,主要的團員有像是朱玫玲、朱偉誼、楊蕙琪、黃貞華、宋威德、何康國等,都在藝專念書的人(編按: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更名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但這個重奏團在大家紛紛畢業出國後也就散了。直到黃荻、林佩筠唸完書回國後覺得,或許可以來玩些什麼,在討論後又找了張文馨、葉明和共同組了第一代的魔笛單簧管四重奏,同時請陳威稜老師擔任團長、徐家駒老師擔任顧問,並在同年聖誕夜,在台大第一活動中心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第二年第二場音樂會就到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演出了。
後來葉明和出國念書,但剛好宋威德完成學位返台,我們便邀請宋威德加入。宋威德行政能力非常強,成為了魔笛類似行政總監的角色,幫魔笛安排了很多各地的演出活動,或者申請文建會(編按: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前身)、中正文化中心(編按:現在的兩廳院)的徵選等等。那時有申請到文建會的巡演文建會的巡演計畫,所以也是魔笛最全台走透透的時候,從偏鄉、離島甚至監獄都有魔笛的蹤跡。
魔笛創立的時候並沒有預設要做出什麼具體的成果,就是很單純的四個人來玩音樂,所以在宋威德加入做了這些計畫,讓魔笛有更多不同的樣貌後,才進一步讓我們覺得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說魔笛有今天的規模和成就,宋威德居功厥偉。
魔笛音樂節的開始,是因為2002年我們受邀到西安參與一個音樂節。那一次音樂節因為規模非常大,受邀前往的老師及音樂家,來自世界各地多達上百人。但他們的組織狀況非常糟,甚至到我們都要下去協助翻譯。本來魔笛就有舉辦音樂節的打算,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實踐。有了西安的經驗,回台灣後對於舉辦音樂節就有了更充足的信心,便於2003年舉辦了第一屆魔笛音樂節。
2007年因為宋威德離開魔笛,魔笛便邀請剛回台灣不久的葉明和短暫回歸一起錄製專輯,中間還有一段時間請了楊元碩來客席。後來又碰到張文馨離團,我們短暫的請了田永年加入等等…。直到2015年後目前的組合才算比較確定下來。
單簧管四重奏的編制與特性
單簧管四重奏是流傳很久的單簧管重奏編制。但比起像鋼琴三重奏那樣的固定編制,單簧管四重奏對樂器的要求相對彈性。隨著時代演進發展,豎笛樂器家族的多樣性與調性也越來越多,但降B調單簧管仍然是當今單簧管家族中最普遍的樂器,所以單簧管四重奏較常看到以三把降B調單簧管,與一把降B調低音(bass)單簧管為主,然後基於曲目或作曲家的要求,或高音或低音演奏上的需求而改變使用的樂器。要高音層次的曲子換成音域比較高的降E調單簧管,需要低音的曲目則加入中音(Alto)單簧管,調性複雜的曲目可能會用A調單簧管取代降B調單簧管,或是本場音樂會會使用的巴賽管等等。
但更多時候是音樂家跟著要演出的譜或作品去找樂器,很多作品在編制上也會有替代樂器的設計,例如巴賽管的譜同時可以由降b調單簧管演奏。面對當前音樂推廣與多數學生學習室內樂的現實情形,除了低音樂器相對昂貴外,也很難找到一個長期的低音(Bass)單簧管演奏者。所以我們辦理四重奏比賽的時候,也接受四個降B調單簧管的組合。指定曲會找四個降B調單簧管編制的曲子,自選曲就由參賽者視其可以找到的演奏者或樂器。
魔笛剛成立時都是從已知的或已發行的錄音中尋找曲目,或有機會到國外時碰到譜店進去翻閱,看到覺得不錯的作品就買回來試試看。只是這樣很像開盲盒,練下去後才發現作品效果或感覺不夠好。後續也有嘗試請作曲家改編或原創,例如委託張文馨的妹妹作曲家張玉慧、李哲藝改編或創作;曾是團員的宋威德與楊元碩等也都有投入作品的改編,開拓了魔笛在演奏上不同的可能性。
這次音樂會曲目之一《劍客們》編制上有用到巴賽管,可以分享這個樂器跟豎笛的差異嗎?
巴賽管跟現代單簧管相比,可以演奏比目前降B調單簧管更低的音域,音色也比降B調豎笛來的在更暗一些。目前在比較常用於演奏一些特定,例如莫札特時代的作品,也有一些當代作曲家特別為巴賽管創作曲子。
過去魔笛演出時大多數採標準的單簧管四重奏編制,後來有一年法國凡登單簧管四重奏(Vendôme Clarinet Quartet)來台灣交流演出,他們的編制用了降E調、降B調單簧管、巴賽管跟低音單簧管,我們就覺得很好聽,實際上也有其他人認為是最好的單簧管四重奏組合。但巴賽管這個樂器對我們四人來說,是不太好取得、沒有很好吹,操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樂器,所以過去其實沒有真的想要發展跟這個樂器有關的曲目,或曲目即使有這個樂器,也多使用降b調單簧管作為替代樂器。
用巴賽管替換降b調單簧管在整體的音響效果層次上會有一些差異。因為巴賽管有低音單簧管的重量,但也有一般單簧管的彈性,可以說介於一個橋接的效果。但樂器本身因為沒那麼常使用,所以按鍵的機械系統還有一些可進步的地方,例如轉音區位置沒有那麼好操作。所以真的遇到作品指定要用使用巴賽管演出的場合,也就少少的用過兩三次。直到北藝大管樂團前年(2020)邀請魔笛成員的黃荻、林佩筠演出Navarro《劍客們》,當中使用了巴賽管,才開始覺得魔笛又開創一個新的可能。所以魔笛在去年的定期音樂會【斜槓不歪斜】又嘗試了改編李蓋悌(G. Ligeti)給木管重奏與薩克斯風重奏的作品,當中也使用了巴賽管。
只是每次要用,就要去克服借樂器的過程。好在宋威德創辦黑種籽單簧管重奏團之後,開始添購其他的單簧管家族樂器,近年巴賽管的按鍵機械系統也慢慢進步,這個樂器越來越多人在用(也有得借),在台灣見世面的機會才慢慢增加。
過去魔笛演過的很多作品裡面其實編制都有巴賽管,但因為過去的演出多使用第三部單簧管替代巴賽管,未來可能會嘗試改用巴賽管,再一次演出這些作品。
本次音樂會單簧管重奏的兩個外國作品四位都演過,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
魔笛先後跟不同的團都演過席布卡的《單簧管旋風》。當初在買這首曲子的時候我們還是跟作曲家的網站及本人直接接洽,本來還希望再有演出這首曲子的時候邀請作曲家來台灣,但可惜作曲家已經於2016年過世。
席布卡在這首曲子幫單簧管重奏團分別編了三個不同的編制:有2降b調單簧管、2巴賽管,1低音單簧管;2降b調單簧管、1巴賽管、1低音單簧管;3降b調單簧管與1低音單簧管,過去的演出都是使用標準的四重奏編制,說不定這次音樂會會考慮改用有巴賽管的版本。
然後樂團的譜上有很多樂器是同音替換,也可以縮小編制演出。過去我們跟不同樂團演出這首,每個指揮其實都有對曲子有一些小小的修正。很期待這次演出會跟高雄市管樂團蹦出什麼新火花。
納瓦羅的《劍客們》則是近年管樂團要跟單簧管四重奏合作的新興曲目。有趣的是魔笛的四個成員都分別跟不同的管樂團演過這首,與高雄市管樂團的合作反而是第一次以完整的魔笛重奏團身分跟樂團演出這首作品。
作曲家納瓦羅出身的西班牙,其管樂團的特色是有很多100人以上的超大型管樂團,另外作曲家也有幫電影配樂的經驗。或許是這些特色加總,《劍客們》的音樂非常有「畫面感」,除了要求獨奏要「展示」自己的炫技技巧外,樂團也有很多跟獨奏者「競奏」的部分,旋律性也非常豐富,就算把前面的重奏抽掉,也是好聽的曲子。但也因為這樣,過去的排練跟演出經驗讓指揮必須一直控制樂團的音量,以免樂團的音量把獨奏吃掉。但這次演出在台灣音響效果首屈一指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音樂廳,應該可以期待一下音樂廳的音響效果。
授權規定:
本文為高雄市管樂團委託,為第37回【單簧饗宴-魔笛單簧管四重奏與高雄市管樂團】撰寫之專訪文章,如需引用,請聯絡高雄市管樂團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