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這場演出雖不盡完美,但團員及指揮的努力值得鼓勵。
曲目詳列如下:
James Barnes / Symphonic Overture
Malcolm Arnold /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梁婉筠 / 當藍月再現(上低音號協奏曲,委託創作)
Jan Van der Roost / Puszta
James Barnes / Fantasy Variations of a Theme by Niccolo Paganini
Encore. James Barnes / Alvamar Overture
就曲目來看,指揮的意圖昭然若揭:訓練樂團對色彩的掌握。但也因此,暴露了樂團在另一方面的訓練不足。曲目以James Barnes的作品為大宗,這位作曲大家的作品除了以色彩繽紛著稱,另一個特點是樂譜上對於語法標示非常清楚。這意味著賦予演奏者的語法彈性被壓縮到最小,而演奏者必須在顧及語法的狀態下展現作曲家的巧思。這一點台北青管二團雖有努力達成,但仍力有未逮。筆者建議,若要針對樂團色彩進行訓練,可將其中幾首替換成 Philip Sparke 或 Martin Ellerby 等非德奧荷系統之作曲家作品,既可擺脫傳統德奧色彩的既定印象,又可顧及演奏完成度。
本次演出選擇在東吳大學松怡廳舉行,本廳為中型演奏廳,就小型管樂團演出而言尚佳。然音樂廳殘響較長且聲音衰減少,樂團在小聲樂段的呈現並不理想。且 symphonic overture 及 puszta 都有較多速度轉換及彈性速度,因此這兩首作品在演奏上樂團顯的較為遲滯。這即凸顯了領奏聲部沒有在看指揮的毛病。除此之外,對於色彩較豐富的作品,演奏者的除了聲部內的練習及樂譜研讀,更需要注意領奏聲部、對位聲部及和聲聲部彼此的平衡。這需要靠總譜研讀才能解決。筆者認為,各聲部首席需擔起總譜研讀的工作,並帶領聲部成員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及語法。
本次演出安排一首委託創作【當藍月再現】,獨奏家林子祥先生的演奏非常的霸氣,頗有引領樂團前進的氣勢。配合作品解說,筆者推測獨奏家應是把自己當成雙人舞中領舞者的位置。而樂團因應作品編制較小進行縮編,在聲響上可與獨奏者匹配。然在回應獨奏家演奏的部分,樂團顯的太過保守,僅做好「伴奏」的工作而沒有進一步變成「重奏」甚至「競奏」,這就讓作品顯的少了那麼一點味道。筆者認為,若樂團可再強勢些,也可以激勵獨奏者做出更精彩的呈現。
北青管二團的報名資格為大學以上演奏者,故在程度上整個樂團顯的有些參差不齊,不若音樂系學生參與的樂團般一致。但也因為是業餘演奏者組成,在「演好每一顆音符」這件事情上,北青管二團顯得企圖心強烈。在symphonic overture、puszta 及 alvamar overture 等經典管樂作品的表現上可以看出。尤其是 symphonic overture,此作品雖然速度不快,但因速度介於單吐及雙吐之間,且樂句線條相當長,實際上的演奏難度非常高。在youtube上搜尋國內外各大管樂團現場演出,真正做到一氣呵成的,只有Wish wind orchestra及 Toulouse wind orchestra 兩團,足見此作品的難度。而北青管二團雖然在速度轉換處不盡理想,但連貫作品的企圖仍清楚展現。這點筆者給予相當肯定。法國號聲部在此作品演出上相當亮眼,然小號、長號、及打擊的表現不盡理想。尤其是小號,在開頭的信號曲樂段語法並未統一,造成後續呈現上的落差,同時香腸音的情形非常嚴重。長號的點音太長且同樣出現香腸音,這讓領奏聲部不易被聽見。打擊在本場演出擔任要角,是色彩呈現的主力,然本次演出中對於音量的掌握不夠精準。該大聲的不夠大聲,該小聲的又不夠小聲。對於眾多小樂器及金屬類樂器的音色呈現顯得單調,讓作品本應呈現的豐富色彩失色不少。筆者認為,此三個聲部應針對個人演奏技巧多加精進。
總結整場演出,筆者認為雖不盡人意,但也無愧己心。就這樣的作品份量及演奏者程度,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更重要的是,演奏者抱持的心態是正確的。這也讓筆者對於北青管二團未來的成長顯得期待。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