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Zalan-Zalan – Concerto for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

這真的是一首好曲子,已經很久沒有聽到畫面這麼清晰的打擊協奏曲了。

“Zalan-Zalan” 的意思是”小徑”,出自原住民語,作者Julie Spencer是很有名的打擊樂演奏家與作曲家,而Gernot Blume 則是民族音樂學者,兩人的合作就是讓取材來的原住民作品與漢人音樂被徹底分析並且找出精髓,在協奏曲當中被徹底應用。變成「聽起來像原住民/漢人音樂,但是卻跟任何歌謠無關」的狀態。同時,作品由本次首演的演奏家林威震委託,因此 Julie 創作時緊扣他在成長、求學以及工作階段的經歷與心路歷程,創作這首 ”Zalan-Zalan”。

作品第一樂章是大約行板的速度,估計速度大約在86-88左右,就筆者想法裡面再快一點到90左右會更好。以我來說,大概是「部落的日常」那種感覺。作品沒有太多高潮起伏,就是作為動機的節奏不斷地在各樂器間流動、變形。林威震的成長歷程就像台灣大部分擊樂主修的學生,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音樂班/系教育。在出國留學之前,就是一個普通人。

第二樂章讓筆者非常驚艷。剛開頭以為是類似祖靈祭那樣吟唱類的作品,但隨著作品展開,聽到的卻是類似「老人飲酒歌」一般,不狂的歡樂祭典。筆者家以前斜對面住著一戶卑南族的人家,每年夏天接近豐年祭的時候,都可以聽到他們晚上飲酒歡唱的聲音。其中,最原汁原味的「飲酒歌」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那種清醒的歡樂,無憂無慮的歌唱氣氛,很難用筆墨形容。在對照林威震的成長歷程後,整個樂章的畫面有所轉變。林到了美國求學,在那樣強調種族包容,卻又無處不存在種族歧視的國家,接受著與華人文化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洗禮。夜深人靜,或是華人節慶之時,他是否也會坐在窗邊看著月亮,哼著過往熟悉的歌謠,用孤寂懷念家鄉的親人?

第三樂章「觸技曲」畫風突變,從原住民的濃墨變成漢人音樂的工筆。第一與第二樂章重點都放在西洋打擊樂器上,包括木琴與定音鼓。第三樂章包含伴奏樂團打擊部分,樂器的搭配換成中國式的雲鑼、排鼓、小鈸為主。象徵著林在取得博士學位後輾轉到了中國發展演奏事業。現代的中國不像過往,除了傳統國樂演奏,更有大量的西洋流行音樂與傳統中國音樂的元素競爭與融合。因此這一個樂章聽起來有一些些爵士的味道在裡面。

筆者2008年在中山堂演出過一次。這個廳給我的結論是「台上與台下是兩個世界」。舞台上聽到的聲音都是假的,根本送不到觀眾席。除非真的力量非常到位,又有針對穿透力特別訓練過,不然很難在這個廳發揮好。但今天的獨奏者林威震卻令筆者非常驚豔。因為他只用看起來一般般的力量,就讓他的聲音貫穿整個音樂廳,甚至把伴奏樂團整個淹沒。要知道,木琴並不是音量大的樂器啊! 這基本功該有多紮實! 到第二樂章,改以定音鼓吟唱旋律。在旋律轉換間作曲家設計了非常多靠著換踏板模擬歌唱轉音的技巧。這不僅難,而且音量很小。要讓它可以被聽到,這裡面內藏的技巧不得了。

這次擔任伴奏的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雖然年輕氣盛,但與獨奏家的合作上卻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謹守「伴奏」的本分。獨奏家熱情洋溢的演奏,與伴奏樂團冷靜克制的呼應,形成非常有趣且新奇的效果。可惜在部分段落,獨奏家需要樂團支援的地方稍嫌支撐不足。若未來有機會再次搬演,對於伴奏樂團的定位與獨奏家之間的關連,可以再多些溝通。

勘誤公告:
關於【評論】Zalan-Zalan–Concerto for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一文,文中誤植演出速度為60 (英文版原文為about 60 beats per minute.)
經獨奏家林威震來信指正後,經管理群與原投稿者確認更正為速度約86-88(英文版為about 86-88 beats per minute.)
聽寫 L’Harmonie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