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之外】專訪臺灣銅管樂團團長陳長伯

銅管樂器在合奏和樂曲使用當中的發展,從巴洛克、古典時期只能扮演節奏、和聲等角色到今天在銅管樂團當中擔綱旋律線與各種華彩、炫技的展現。在這些發展之外,以英國為首,純銅管的樂團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有了跟過去的演出形式不太一樣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全歐洲及美國。英國的銅管樂團發展到今天有相當的突破,從選曲到演奏技巧等都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不一樣的領域。

近年因為許多銅管樂團的成立與推廣有成,銅管樂團逐漸成為喜好管樂合奏聽眾的一項新選擇。除了臺灣北部成立最久的金頌銅管樂團,以及國防部示範樂隊銅管樂團,由國家交響樂團(NSO)小號副首席陳長伯教授領軍成立的臺灣銅管樂團,也將在三月十八號於誠品演奏廳進行創團演出。聽寫非常榮幸的能第一時間訪談到陳長伯老師,請他與聽寫談談創團的緣由,並介紹這場音樂會。

陳長伯老師簡介:
國家交響樂團小號副首席、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 文化大學。

1989 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考取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任 小號助理首席。
1990 年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Arutiunian 小號協奏曲,同年九月赴巴黎進修。
1992 年獲法國國立Ruil-malmaison音樂院、Fresne音樂院高等演奏家文憑及全體評審一致通過獎,返國考入國家交響樂團。
1993 年起於國家演奏廳及各地文化中心舉行<氣的色彩>、<浪漫時代>、<走春>、 <秋之頌>、<冬之旅>、<國人創作樂展>與<阿爸教我的歌>等獨奏會,並隨國家交響樂團及葉樹涵銅管五重奏赴歐美、日本、韓國、中國及三度於台灣總統府等地演出。
1999 年受邀與音契合唱管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Jolivet 小號協奏曲
2013 年成立「輔大銅管樂團」
2014 年錄製《阿爸教我的歌》小號演奏專輯
2016 年應邀赴馬來西亞舉行巡迴獨奏會及大師班
2017 年成立「台灣小號協會」
2018 年成立「臺灣銅管樂團」

臺灣銅管樂團簡介:
「臺灣銅管樂團」成立於 2018 年,由國家交響樂團小號副首席陳長伯教授號召國內銅管優秀人才所組成。團員大多是赴歐美學成歸國的年輕銅管樂器演奏家,一同熱情積極地為推廣及發展台灣銅管音樂而努力,藉以提升台灣銅管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另外,每一場音樂會,皆會委託台灣作曲家,為「臺灣銅管樂團」創作新曲,並邁向國際舞台發表演出,盼能讓更多愛樂者認識眾多台灣優秀作曲家。

臺灣銅管樂團官方網站

問:是什麼原因讓您成立臺灣銅管樂團呢?

『大學畢業時和學校樂團在音樂會上演出了協奏曲,邀請父親來參與我的重要時刻。結束後,問了父親有沒有聽懂?父親答沒有,完全聽不懂。這件事情對我影響蠻大的,這麼辛苦念了五年,結果他竟然聽不懂,那學這個音樂到底幹麻?』

能感動自己的事情竟然沒辦法感動別人,這件事情便一直埋在心裡面。回國後參加了葉樹涵銅管五重奏進行了近千場的演出,場地從音樂廳、文化中心、高鐵、戶外搭棚甚至玉山上,聽眾從專業音樂家到從未聽過器樂演出的民眾皆有。我的想法也越來越清楚,慢慢知道自己追求的音樂道路是必須要進入人群,而不是一直在象牙塔裡面。

大概是前年(2017)開始構思類似的團體,希望可以替台灣盡可能留下人才也提供機會。剛好碰到機會有位男高音要辦三場音樂會要找人幫他伴奏,透過這樣的契機賺了點錢,就將那場的演出費留下來作為成立銅管樂團的資本。

會選擇銅管樂團這樣的形式是有緣起的:我自小就吹管樂團長大,管樂團中有些聲音,對我來說是非常不一樣的(銅管與木管)。國中接觸管樂團後買了幾張錄音,當中雜有一些銅管樂團的錄音。當然小時候根本不是很懂什麼銅管樂團和管樂團的分別,但那樣的聲音一直留在我腦海裡,而且是我喜歡的。

問:日前聽寫訪問英國上低音號演奏家Steven Mead時,曾討論到歐洲銅管樂團發展是有許多風格、編制、派別的。臺灣銅管樂團的發展是否有效仿的對象呢?您是否有心中自己的聲音?您認為,在以銅管樂器為主的銅管樂團,在聲響上、定位上、表現可能性上和管弦/管樂團有甚麼樣的差異性呢?

我們在找尋團員的時候就是先從有樂團經驗的團員開始籌找,比如這次小號與長號先找了NSO的鄒儒吉老師與李昆穎老師,再分別慢慢去找到其他有合奏經驗者,不足的部分才找學生。可以說,是透過有經驗的演奏家來帶領並組合出新的樂團聲響。

音樂上,並沒有特別一定要追求怎樣的聲響。很多指揮來到我們樂團(NSO),會希望樂團自己有東西,指揮則是擔任引導與溝通的角色,但音樂還是由樂團來做,而不是指揮。我的想法也是如此。找好的團員,讓他們做音樂,並不會特別一定要去追求什麼音色。

其他形式樂團的發展,可以做為臺灣銅管樂團的借鏡。但重要的還是這群團員長期合作互相找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我創辦臺灣銅管樂團開音樂會的目的,是為了要去感動人,而不是去嚇唬人。當然也許未來會朝向比較技巧性的發展,但目前目標依然是在推廣,帶給並引導觀眾來聆聽。

編按:聽寫訪談英國世界級上低音號演奏家Steven Mead的訪談內容尚在整理中,再請耐心等候編輯們練習完英語聽打。

問:在國家交響樂團多年的演奏經驗累積,是否影響了您在訓練樂團時建立聲音的方法與準則?

我的合奏經驗幾乎都是在NSO學的。由於大學時代的指揮不是專業指揮,五年內也沒有學到多少,在巴黎接觸的也都是現代音樂,對於指揮的概念基本沒有。因此在樂團的聲音概念、音樂想法、合奏、樂譜到結構的想法都是在考到NSO後慢慢累積起來的。不過這些累積也比較多在音樂性上,因此在帶銅管樂團時訓練的也主要是在音樂線條、音樂性上的。

在職業樂團演奏二十餘年的經驗,其實「樂團」的特色聲音很大部分來自於人跟人之間的合作和適應。我們並沒有長期的背景傳統,所以與其去追隨哪個傳統,更應該透過合作去找出自己的聲音。

問:台灣銅管樂團當中有相當多是職業交響樂團水準的演奏者歸國學人佔一半以上,各國教育背景均有。我們知道在職業交響樂團當中,樂手不同學習背景之間,聲音的協調需要時間磨合。請問您覺得台灣銅管樂團的團員,在這方面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呢?是怎麼處理的?

其實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並沒有預設樂團的聲音要成為什麼,而是藉由優秀專業級團員間的激盪來合出樂團自己的聲音。

其實目前這樣的狀況還好。比如我們的長號李昆穎老師,但凡獨奏他的聲音就非常清楚,非常漂亮。但在職業樂團的經驗磨練,即使讓他演奏第二部他也可以很好的扮演第二部的角色。

問:台灣銅管樂團的格局相當大,在創立之初除了創團音樂會之外、也同時錄製專輯、組織固定團員與宣傳資訊頁面。您對台灣銅管樂團的未來發展有甚麼計畫與期待呢?

這樣的組織格局與規劃是在NSO學的,開創時就要有一定的格局,拉出空間樂團的發展才能更順遂。我希望大家先抱持著「我就是最好的」這樣的目標,也希望未來能帶領樂團到那樣的位置。因此,在事前也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動作,去年開始落實規劃和正式立案。行政上有不同的工作組別各司其職,我們也在實作當中調整自己,以期能更好的達到目標,如在行銷上團隊也很積極的留下影音紀錄與介紹文案,是行政團隊企圖心的展現。

在創團音樂會前進行錄音是來自自身經驗(編按:跟新歌手出道要先發單曲一樣的道理)。先前我自行發行專輯(阿爸教我的歌)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機會接觸不同的資源,整件事情也不是只有個人發行,更是踏足專業出版領域,給我很大的影響。臺灣銅管樂團錄製的這張專輯,從我看來就像是一張很好的名片,是一個大家很快可以認識樂團的方式。一個定位明確的樂團,更能以樂團的身份接觸更多資源。

接下來『臺灣銅管樂團』年度展演編排的目標預計是每年兩場,本次音樂會以及年底,明年大概也應該會是這樣的形式。

除此之外,我們最重要的是推動『種籽計畫』,將銅管樂團的種籽種在各地。我們希望能為資源不足的地方帶入音樂的能量,把外界的資源引入。目前第一個合作的是宜蘭的三星國小,由團員帶領教學。樂器則由樂器商配合採用租賃的形式,降低學習的成本。未來也會擴大辦理。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實踐推廣與教育的目的。

問:本次臺灣銅管樂團首發的專輯曲目,是以怎麼樣的想法選擇編排的呢?

銅管樂團的喜好者,很多是來自於管樂團的學生或愛好者。所以我們挑選了很多對管樂團出身的人來說耳熟能詳的作品。當然也有我自己的喜好,比如這次的選曲當中有一首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Holst)的A Moorside Suite,這首其實是我買的第一張銅管樂團唱片中的曲子,我從小對這個作品就一直有印象。但這個作品可是銅管樂團經典(編按:不列顛國家銅管大賽1928年的指定曲)。其他作品像是Ross Roy、Oregon等,是最早進入台灣的歐洲管樂團經典之一,只要接觸過管樂團就多少有印象甚至演奏過的作品。但管樂團與銅管樂團的版本依舊會有不同。同時我們也邀請台灣作曲家將屬於台灣的音樂旋律改編給銅管樂團詮釋,希望可以透過大家比較熟悉、易懂的作品來吸引大家欣賞。

本次發行專輯的名稱「序曲」,英文卻使用了「Debut」(首發),一來是這是臺灣銅管樂團第一張專輯,也是我們樂團的開始。

臺灣銅管樂團音樂會資訊:

序曲-臺灣銅管樂團首演
Taiwan Brass Band Debut

主辦:臺灣銅管樂團
協辦:台灣小號協會
贊助:凱德森擊樂文化有限公司、博凱·六幺·譜集、齊格飛音樂、奇想銅管AmazBrass

演出時間:2019/03/18(一)19:30
演出地點:誠品表演廳 (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2)
票價:500
購票網址: https://bit.ly/2GhZPO8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