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9年藝聲管樂團戰爭系列-歐洲
作者:蔡淳任
地點:功學社音樂廳
指揮:張佳韻
日期:2019/5/31(五) 19:30
老樣子先上曲目:
1.德克.布赫斯 / 拿破崙最後之友
Dirk Brosse / The Last Friend of Napoleon
2.貝爾特.阿伯蒙 / 拿破崙的影子
Bert Appermont / In the Shadow of Napoleon
3.貝爾特.阿伯蒙 / 布魯塞爾安魂曲
Bert Appemont / A Brussels Requiem
4.史蒂文.雷內克 / 諸神的命運
Steven Reineke / Fate of the Gods
5.艾倫.布比耶勒 & 庫德米榭爾.荀貝格 / 悲慘世界
Alain Boublil &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 Les Misérables
–日本場
1.樽屋雅徳 / 乱世の神威 幸村
2.樽屋雅徳 / 斐伊川に流るるクシナダ姫の涙
3.福島弘和 / 梁塵秘抄~熊野古道の幻想~
4.櫛田てつ之扶 / 秀吉<交響組曲『秀吉』より>
5.樽屋雅徳 / 時つ風〜我が智謀の剣
6.八木澤教司 / サグラダファミリアの鐘‐ガウディの継がれゆく意志
7.吉俣 良 / 編曲高木登古 / 篤姫メインテーマ
藝聲已經不是當年在管樂節比賽一炮而紅的藝聲了。倒不是說團員的技術變差(畢竟人都已經換了一輪),而是相較於當年的比賽,音樂的處理上沒有比賽時細膩。當年在比賽的現場,藝聲最令人驚豔的是一個衝著比賽獎金成立的年輕樂團,可以在音樂處理上達到令人拍案的細膩度。每一句每個音都可以聽到樂團在音樂上想要的雕琢表現,但是又不會過度突兀。
但是近年的音樂會這種細膩的處理不見了。而在音樂處理之外,從最近兩場的音樂會看下來,未來藝聲如果要再往「專業」發展,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選曲,甚至是系列音樂會的「策展」論述,以及與音樂會選曲主題相應的詮釋能力。而且也不是把同主題的曲子湊在一起就叫做「策展」,還得想音樂處理以及相應論述的發展才行。近當代的管樂團作品有很多是選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具特殊音響的民謠素材,或故事題材作為創作背景。怎麼在音樂風格甚至樂團音色/響上詮釋,並表現那個文化在管樂作品的特色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以這兩場音樂會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叫做「戰爭」。問題是這個「戰爭」在不同作曲家的筆下,橫跨數百年的歷史,也發生在不同的地區,甚至描述的還是戰爭的不同面向。本來以為藝聲這樣子開曲子,或許對於「戰爭」這個主題在音樂詮釋上有什麼特殊用意,殊不知結果聽起來似乎不是這個樣子。樂團的技術水準當然還是很棒,但是音樂會當然不只是聽樂團炫技而已。請問樂團想要在作品裡面與樂團表現的「戰爭」是什麼?在不同國家的文化及不同作曲家底下表現的差別是什麼?
藝聲的團員在演奏技巧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音樂會的結果看起來卻顯得在曲目規劃跟音樂詮釋欠缺思考。日本那場音樂會就是「整場」聽起來都很像,讓人以為是一首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交響曲,然後中間切了七個樂章,順便夾了個中場休息。的確日本作曲家在素材跟旋律上某種程度都很像,尤其是這種用歷史素材當背景的曲子,但是既然音樂會曲目要這樣開,就要在詮釋表現上讓觀眾印象深刻。這類型的曲子以藝聲的演奏水準來說,獨自一兩首放在任何一場音樂會都會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但是毫無特殊安排或特別詮釋下全部排在一起,只會讓人審美疲乏。
歐洲這場的音樂表現比起日本好多了。或許是因為下半場的布魯塞爾安魂曲太過吃重,上半場樂團感覺演奏起來總覺得有點綁手綁腳。冠有拿破崙的兩首曲子說故事的成分很重,Bert Appermont的拿破崙之影總讓人聽到他另一首經典作品Saga Candida的影子,畢竟都是從音樂劇改給管樂團的作品。另外一首則是用不同的樂章試圖描繪音樂主人公一路跟在拿破崙身後對他的體驗與觀察,但是故事中的轉折感覺都是相對輕描淡寫過去。
筆者除了主打的布魯塞爾安魂曲之外,最期待的其實是連國中小都很常見的諸神的命運。這種樂團技術量級遠超樂譜演奏需求的曲子,聆賞重點就是看樂團如何在游刃有餘之際,怎麼好好地把故事說好。只是詮釋上除了音準節奏等基本元素完勝中小學跟社區樂團之外,就跟前兩首一樣,感覺不到什麼樂團在音樂上有什麼特殊處理。
雖然上半場筆者差點睡著,但是下半場布魯塞爾安魂曲讓筆者完全醒了。布魯塞爾安魂曲在作曲家的命名上是為了紀念恐怖攻擊犧牲者寫的作品。但這個作品最初是以「英式」銅管樂團編制寫的。英國作曲家在日益變態的「業餘」銅管樂團吹奏技巧加持下,逐漸幫他們量身打造出了許多令台灣人瞠目結舌的演奏技巧還有耐力才演得出來的東西。當然這樣超技的作品改給管樂團也不會簡單到哪去,西哩花啦亂飛的快速音群只是基本款,更難的是在快速音群之外還得兼顧整體音樂的結構、平衡等等。藝聲唯有在這首讓筆者覺得有達到宣稱的「專業」水準。精準一致的快速音群跟小號獨奏十分厲害,不輸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的歐洲樂團比賽錄音。而最後的悲慘世界更展現兩場音樂會以來全團對音樂最一致的見解。或許是因為悲慘世界大家都很熟吧,詮釋上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個音響跟味道。
整體來說,音樂表現上雖然在主打曲子表現不俗,但是音樂會的曲子跟「戰爭」的關係卻要讓人多轉幾個彎才有辦法連在一起。兩首跟拿破崙有關的曲子比起戰爭描述的重點更多是拿破崙這個人;布魯塞爾安魂曲是為了恐怖攻擊寫的;悲慘世界裡的戰爭甚至算不上「戰爭」,反而像是小規模的群眾與政府衝突,幾個禮拜就被鎮壓的那種;諸神的命運更從近現代跳到古代神話去了。
當然音樂會的標題跟裡面的曲子不一定要直接相關。但是這就回到開頭提的「策展」概念。這個標題牽涉的有幾個層次,第一個當然是個別作品詮釋想傳達給觀眾的想像;其次是整場音樂會(既然他有個標題)想表達給觀眾的概念,最後是樂團想透過系列音樂會帶給觀眾的印象。
很遺憾的這個系列的兩場音樂標題對筆者來說,只是個把觀眾吸進音樂廳的噱頭。與其這樣給觀眾與音樂會標題不符的期待跟想像連結,不如直接用藝聲XX季音樂會或直接用特定哪一首曲子,回頭訴求音樂家的專業表現可能還好一點。
專業的樂團不只是把有專業演出技巧的演奏家湊起來,還得在音響、色彩、以及文化詮釋上累積相當的美學實踐。而這也是所謂「專業」樂團與「社區」樂團最大的差異。藝聲如果要繼續把「專業」作為樂團的招牌,不能只在團員的演奏技巧上「專業」,而得在詮釋上持續累積與業餘社區管樂團不同的「專業」表現才行。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