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嘉義聯合管樂團音樂會《聽畫》

嘉義聯合管樂團(以下簡稱嘉聯管)十週年音樂會以《聽畫》為主題,推出以畫作為主軸的音樂會節目規劃。

直觀的來說,一句話概括這場音樂會,就是「超一流菜譜、上等的廚師、普通的材料」。曲目規劃主軸清晰明確,更重要的,有清楚想要傳遞的訊息與內涵。樂團就本質上來說相當基本的完整,大方向該有的東西一樣都沒有掉,但是樂團在許多小細節的處理上,沒有跟上細心規劃的音樂會並產生加乘效果,是令筆者覺得惋惜之處。

大方向一樣沒掉的意思是:音準,節奏,速度、整齊度等等「基礎」完成度的事情,嘉義聯合管樂團,在指揮張穎中的集訓之下表現得相當不錯。但在音樂的細節上,比如句子、張力、個性甚至音色,或許是因為樂團先天的組成問題,沒有辦法在前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

《領導人民的自由女神》中,壓抑不安到反抗的過程現場聽來像是一連串的渾沌。音樂的處理上過度強調Harmonie,讓原本立體、有歷史感的畫作/作品顯得有些無趣。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指揮與樂團相互不熟悉,退而求其次導致這樣的結果。《蓮花》則被演繹的過於平淡,由於是木琴協奏曲,樂團本就應該稍加退讓,在指揮張穎中的引導下伴奏表現的還算不錯。但獨奏家雖然沒有太大錯誤,卻讓整個作品從音樂上的書寫莫內的印象派畫作,成為真正的「只有印象」,幾無張力與表現力可言。

《諾曼洛克威爾組曲》在指揮高士根帶領下,也許因為彼此的熟悉感與和信任而有相當不一樣的表現。但許多段落卻還是令人感受到些許勉強或過度用力,打擊樂器的音色選擇也過度保守。比如第一段婚禮中,小鐵琴音色雖好卻顯得黯淡,浪費了表現相當可圈可點的木管群,也讓整個作品的閃亮感廉價且平庸、無趣。耶誕夜的打擊樂更是被甩在木管後,讓原本應該豐富的色彩打了不少折扣。

《第四號交響曲》則是另一個美麗的誤會。嘉聯管在打擊樂部分用上了和太鼓,在還原作品原貌的方面相當用心。第一樂章在作曲家巧手下,以磅礡氣勢帶出神秘而雄偉的神山富士,配上由木管交織而成一片雲海不僅美,也顯現作曲家如何以簡單的線條用音樂構築畫作。然而,樂團卻在張力上未能接續,第一樂章兩次的un poco piu mosso和在之前的accel.本應該是建構作品表達與張力的來源,卻成為樂團的枷鎖,讓整個作品速度上呆板,情緒上更是感受不到那一片「想像中」的山勢打開後的雄偉與激動,樂團只是單純的一路漸強,看似華美的往最後一顆強音推進而已,毫無美感。

整場聽下來,嘉聯管像是在解決基本的完成度後,就好像沒有力氣往後了。作為聽眾,尤其-非常熟悉作品的聽眾,在樂團沒有音準、音色問題後,自然會開始注意後續,所謂音樂上的細節。那是建構在音準節奏等基本盤之上,另一個層次的完成度,是理解作品表達與想像的層次。嘉聯管煞費苦心在音樂會規劃上搭配了廳外的畫作的展示,以及舞台上的LED呈現,進一步給予聽眾藉由視覺發展聽覺想像的空間。但是在音樂細節呈現上的不足,舞台兩側同步呈現畫作的LED,立刻也就反映音樂表現的漏洞與破綻。

這是一場相當優秀的製作,是一場讓管樂合奏在台灣終於能擺脫「二流」、「非演奏家應涉入」的製作的音樂會,是讓許多人能重新重視管樂團不只是演四不像的管弦樂作品改編、和ASCAP芭樂作曲家雲集的音樂會。對於這樣優秀的音樂會製作與規劃,筆者對音樂演出的缺憾之處感到相當惋惜。


從製作的角度,筆者認為本次的音樂會可以說相當理想。

理想之處在,這場音樂會從觀眾體驗上,很漂亮的實踐了從單純的「聽音樂」,到「藝術欣賞」的過程。不論從音樂比賽或團隊數量等客觀條件觀察,管樂團是台灣真正擁有絕對群眾基礎的表演型態之一,卻太容易流於吹高興、吹爽、吹好玩、不必與之認真等等刻板的想法,或被眾多老師嫌棄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演出形式。台灣眾多樂團皆在煩惱票房與生存之道的同時,鮮少有人願意去面對與正視台灣基礎環境的不足。

在這樣的理解下,嘉聯管本次主軸清晰的音樂會規劃,搭配指揮張穎中與繪畫作品導聆人,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莊玉明先生的介紹,才是真正開始落實音樂與藝術推廣。這樣的過程,讓一般聽眾在音樂會中能理解畫作或音樂的創作過程;並在美感教育上,讓聽眾能藉由畫作觀察與欣賞不一樣音樂視角;從對音樂或畫作的認識,擴張到不同藝術創作領域作品的接觸。

更重要的一點,為了協助聽眾從音樂作品延伸對畫作的觀點與認識,導聆本身並不是僵硬的描述派別、技法,而是從文化、地理、藝術(技法)的角度出發。也顯示不論是音樂會設計發想到實踐導聆的過程,樂團是很清楚的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聽眾。

「知道自己的聽眾群是誰」和「知道該如何面對聽眾」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所謂「知道自己的聽眾群是誰」,其實可以快速的由樂團團員組成或地區性來分。極端的例子來說,就好比大部分前往聆聽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的,大部分會是具有聆聽經驗的樂迷、或者對於古典音樂有一定涉獵與認識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而前往聆聽某某校友團的,其主要聽眾來源便較容易是以親友為主的組成。

「知道該如何面對聽眾」則是從呈現音樂會的方法或音樂會規劃來論。筆者認為近年較成功的例子,比如台北愛樂少年管弦樂團2017年度節目以「少年/青年管弦樂團」演出布列頓的作品《給青少年的管弦樂入門》,除由指揮以輕鬆的方式導聆作品介紹各個段落,同時搭配投影和轉場動畫讓節目的呈現上更為生動。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前述的兩個因素影響了不同樂團對音樂會規劃的出發點與根本。現在的管樂團可以租分兩個大類,除了由專業指揮家或演奏家號召組成的管樂團以外,更多的是由專業人士或對音樂懷有一定興趣或技術的民眾,基於對音樂的熱情組成的混成樂團。

號稱專業組成的團隊雖然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創立宗旨,但那樣的宗旨在音樂會規劃上到最後往往形同具文;更有甚者,陷入「自以為的音樂家盲點」。而兩類樂團票房則同樣,多半靠指揮、特定獨奏家,或團員的親友票拉抬。

面對當代樂團的生存以及音樂推廣問題,許多團曾嘗試流行的曲目結合管樂曲目、兒童節目,或結合戲劇的「類音樂會」;但這樣的節目規劃先不論一般人都可以清楚分辨流行作品改編的聲響差異,類戲劇的製作常常不存在編劇邏輯,甚至光是音樂的細膩與完成度都有很大的問題。諸多樂團卻期待在沒有真正精緻的前提下,試圖透過這樣的形式「推廣與紮根」。到底這樣的音樂會結果,是自以為的紮根,還是消費自己未來的市場可能性?

不論這場音樂會規劃的緣由為何,嘉聯管本次的音樂會都正好走在這些現象的反面上。對筆者而言也才是去負起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這樣的事情。


以結果論,本次嘉義聯合管樂團的音樂會很容易被歸類在「可惜」。如果用看展覽的概念來說,就是動線跟解說都到位,但是展出來的作品細節差了一點。但如果進一步仔細的去了解一些規劃上的細節,會發現這場音樂會,其實是嘉聯管拚盡渾身解數之作,完成度上更是許多北部的管樂團無法觸及的高,尤其在製作的精神上更應該受到重視。筆者已有好多年沒看過在內涵上如此豐富又親民的「管樂團」音樂會製作。尤其,不少專業導向的樂團因為面對票房與生存壓力,不斷推出「重制率高」或看似精彩卻內容貧乏的音樂會,卻忘了加以平衡這樣音樂會的價值和結果。筆者不禁想問,那些「親子向」音樂會除了感官的娛樂刺激之外,是否真的有達到音樂體驗的推廣與藝術教育?

嘉聯管善用自己的地域、社區特性,設計出這樣的音樂會或許只是歪打正著,對筆者而言卻是一條極為正確,而且值得鼓勵的方向。樂團與聽眾理想上本就應該一起成長,過度的倒向聽眾或自說自話、或放煙火式的節目內容只是讓環境沉淪。筆者期待未來嘉義聯合管樂團能進一步在接下來的每一場音樂會中成長茁壯,並持續推出具高度水準的製作。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