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室內樂旗大賽-專訪台北樂府總教練陳台倫
對於管樂合奏有興趣的朋友們,一定對室外行進不會太陌生[a]。今年暑假正巧有兩個與室外行進管樂有關的活動在台灣,其中之一正是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所舉辦的世界室內樂旗大賽(World Guard/Indoor Taiwan,簡稱WGIT)將在七月十四到十五號在和平籃球場進行,並邀請亞洲行進藝術協會(Asian Marching Band Confederation,簡稱AMBC)會員國代表來台開會。
為深入了解本次活動與相關賽程的安排和細節,聽寫專訪了台灣主辦這次比賽的地主隊-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以下簡稱台北樂府)的總教練陳台倫。
是什麼動機讓您去促成WGIT在台灣舉辦呢?
( 以下以 陳 , 代表 陳台倫 教練 )
陳:我從樂府開始,在管樂室外行進的領域耕耘相當久,除了經營團隊以及教學外,對於這個領域有相當程度的研究,也對國際相關的活動以及資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認識。提到這個( 室外行進 )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一定是美國的Drum Corps International(國際鼓號樂隊聯盟,簡稱DCI)。
但是除了國際鼓號樂隊DCI外,行進樂領域最著名的另一個組織就是WGI(Winter Guard International)。
兩個組織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對行進樂演出的看法,以及賽事的執行略有差異。我個人是希望能藉由WGI的技術支援透過比賽進一步在台灣推廣行進樂的活動以及相關賽事。
講到行進賽事其實大家比較熟的可能是美國的DCI,請問WGI的賽制與DCI有甚麼差異呢?
陳:賽制這點其實相當有趣。DCI與WGI雖然看起來是兩個組織,但是在整個行進樂發展的歷史上是相關的。在只有DCI的年代,DCI也有只限旗隊的相關比賽,只是因為旗隊的族群與人口,或參賽者來說參與的比例較小。因此在規劃(比賽時)也就少考量到一些視覺效果相關的元素,這也使得一部分的 參賽者覺得,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的比賽條件或規劃,於是就有人另外成立了WGI,專注在與DCI不同的賽制項目發展與規劃。
WGI在大方向來說依然不脫離音樂、視覺、整體三個元素,只是在使用的名稱上會不同。尤其,在旗隊的項目上會更仔細。比如,在旗隊的評分項目裡面,他可能會針對旗隊所使用的道具來分析,不會像在大場上一樣是依據整齊度來做主要的給分標準[b]。
再來,也會針對個人的肢體來進行分析,在WGI的賽制中因為場地的關係,評審與表演者的距離更近,相對也看得更仔細。( 最後的 ) 評分項目就是旗隊的隊形設計與整體效果。如果是以近幾年發展出來的的管樂組來說,分析項目就會是以音樂演奏、視覺效果與整體效果評分。
您在海外累積了相當多的行進樂隊評審經驗,能請您分享樂旗藝術在亞洲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發展的狀況嗎?
陳:我只要到一個國家,我便很喜歡去觀察人,尤其是小孩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國比賽時,在比賽場地附近看到的小朋友。除了很愛玩、很活潑之外,那個環境感覺起來音樂無處不在。比如菲律賓,現在到處都有舉辦達人秀,在菲律賓去達人秀歌唱比賽的比例非常高,歌聲也都非常好,那種隨處有音樂的感覺真的是非常好的。
又比如泰國的朋友,他們永遠都很歡樂。在團練的時候一般當然會需要以紀律、嚴肅的角度來看待,但他們歡樂到團練練到一半就會不見,或者跑到其他地方抽菸。但是練習的時候,他們又可以從下午一路進行練習一直到半夜。這和我們台灣的觀點就會相當不同。台灣許多時候是嚴肅的、規範的,甚至是功利的。但其他國家也許因為整體的氛圍是歡樂開心的,就算技術上感覺起來沒有這麼好,但相對的有更多人投注其中。
在這個情形底下,假設這個國家有一百隻隊伍,總能在比賽期間找到相對好的十支隊伍。而這些人出去比賽後,大家自然會覺得泰國好厲害、菲律賓好厲害!但台灣的狀況是參與的人口相對少,當然要養出好隊伍就相對更不容易。
請問您如何看待目前台灣發展樂旗藝術的現況?
陳:
台灣的樂旗藝術/行進音樂發展狀況其實頗耐人尋味。表面上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各隊隊伍的隊員人數有縮減。但隊伍的「數量」卻不一定有縮小,有些地方甚至還是增加的,顯示台灣對室外行進的「熱度」其實一直都存在。
我想原因主要是行進樂在辦活動上,是大家更愛用,也更能被大眾理解的一種表現形式。行進樂的機動性高、好看、戶外演出受場地影響的程度小,所以普遍能接受的受眾較廣,另外也沒有售票與座位數的限制。在表演方面,室外行進給人的感覺比較高張力、效果好。這點不只是台灣,在國外也是如此。
也因為表演效果非常好,也慢慢有越來越多的表演需求是往行進與類行進在走。可見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的熱度與興趣依然存在。
從您自己以及這次舉辦比賽的經驗來看,台灣在發展樂旗的環境,以及軟硬體與國際有多少的落差與待改進處?
陳:硬體的話其實永遠都不足。對樂旗隊來說適合演出或練習的地方其實不多,而適合的地點價格又相對高昂。以我們(台北樂府)來說,長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編按:大家都可以用的公共空間)練習,我們的心態已經把他昇華到這是個磨練。所以到真的上場的時候早就什麼都經歷過了,不怕。
以日本來說,場地問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學校的隊伍自然能在學校內使用,而存在於社區的隊伍也能很容易找到學校或社區的場地(例如體育館),租金等比例換算過來是台灣的三分之一,但日本的收入卻是我們的三倍,相對他們當然租的起。
從根本上來說,台灣只發展了經濟,沒有發展素養。
沒有那個素養,自然不會有那樣的硬體建設,更不要說資源和支援。
- 軟體的部分,以樂旗藝術這樣的表演型態來說,藝文補助也是一個問題。到底,樂旗藝術到底算是音樂類還是視覺類呢?往在申請展演補助時,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狀況,但猜猜最後我們會在哪裡拿到補助?答案是 ─ 民俗技藝類。
國內目前對室外音樂有一定的誤解,例如聽起來很暴力、音色會壞掉、沒有音樂性、希索米等等。但是樂府過去也有不少「科班學生」的加入。以您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國內普遍有這樣對於室外音樂的誤解? 而就您所了解,科班的學生又是怎麼看待樂府呢?
陳:很多來樂府的科班學生並不是因為他們加入,而是他們因為先接觸到了「 樂旗隊 」 這個表演型態。為了日後能繼續或想要繼續練樂器,才走上音樂系。真正的「音樂系」-或一路爭規音樂訓練科班上來的學生,在習慣上恐怕是相當難適應樂府的訓練型態。
關於這些誤解的來源,其實也和環境有關。以台灣的環境來說,國小音樂比賽就開有室外行進的項目。但在美國,是很難找到國小國中的室外隊伍的,即使有也都是體驗型態。美國在發展室外行進樂團或比賽,是集中在高中到大學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不論身體素質和體能都是最好的,有好的身體條件自然不容易受傷。
台灣的另一個問題,是普遍音樂比賽的時間都開始的相當早。通常我們九月開學,但十月之後就要開始比賽了。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學生,要在一個多到兩個月內就能吹還要能進行行進,加上少到不行的練習時間,要把基礎打穩,甚至有漂亮的藝術表現等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說團員對樂器的控制力好不好、基礎穩不穩都是有原因的。
而國內另一個問題,是普遍音樂系科班的的教學模式,會阻擋學生進入到室外行進這個領域內。然後又批評室外行進的演奏難聽。雖然樂旗隊在國內面臨這些誤解,但是國外有許多例子,證明這個編制是可以發展,也有專業。如果「樂旗隊」這樣的表演型態有更多有實力的人願意投注,我覺得可能有更多不同的風貌誕生 。
編按:
[a]
行進管樂是和室內截然不同發展後的不同表演形式,因繁體中文文化圈對行進表演的介紹尚不足,僅以較完整的百度為參考
[b]評分標準-WGI
Equipment
Movement
Design Analysis
General Effect
評分標準-DCI
General Effect
Visual
Music
競賽與相關活動資訊
WGIT大師工作坊
日期與時間:7/13,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和平籃球館 (請 13:40 開始於大門入口處報到)
主題:1.節目設計與效果概念分享 2.旗隊技術與訓練
費用:參賽團隊免費,一般身分 700(附贈大會紀念 T-shirt)
講者:
1.Ron Hardin
1991, 1992 歷史傳奇 DCI “Star of Indiana” 團員
“Santa Clara Vanguard”, “Bluecoats” 視覺效果總監;
現任 “Carolina Crown” 視覺效果總監
美國國內與國際間知名設計、教學者、評審
2.和田拓也
2003~2006 DCI 冠軍隊伍 “Blue Devils” 團員
2011起, 知名劇場行進樂團體 “Blast” 主要卡司
日本 “Lifeguard II” Drum & Bugle Corps
在日本、泰國、印尼、台灣間從事教練、設計者、評審工作
7/13 遊行以及公開演出
時間:晚間七點
2018.07.14~15
世界室內樂旗大賽
地點:台北市和平籃球館
時間:九點
免費入場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