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舞曲》第一章 Armenian Dances Part I / Alfred Reed

Armenian Dances Part I / Alfred Reed

《亞美尼亞舞曲》第一章 / 阿弗列德・呂德

全文同步刊載於清華大學音樂系管樂團音樂會節目冊

亞美尼亞位於西亞外高加索南端的亞美尼亞高原東北部,是一個幾乎是高原、多高山的美麗國家。因比鄰土耳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帶來獨特的文化。《舊約聖經〈創世紀〉》中,諾亞方舟最後停下的地點被普遍認為是位於亞美尼亞高原的亞拉拉特山。這些因素賦予亞美尼亞豐富的文化與傳說,更使亞美尼亞成為第一個接納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這樣背景下產生的民俗音樂,經亞美尼亞民俗音樂學家科米塔斯(Komitas,本名 Soghomon Soghomonian,1869~1935)蒐集、整理及改編,奠下亞美尼亞傳統音樂發展的根基。

作曲家Alfred Reed (1921~2005) 接受了身為亞美尼亞裔美國籍指揮Harry Begian的委託,從科米塔斯的整理與創作中找尋素材創作了《亞美尼亞舞曲》第一章。Alfred Reed挑選了八首來自科米塔斯所整理的亞美尼亞音樂並重新編寫,其中五首於1973年成為《第一章》並由伊利諾斯大學管樂團首演,其餘三首則是在1977年組成為《第二章》,並於1987年首演。

Alfred Reed在《亞美尼亞舞曲》第一章中擷取了其挑選的五個作品的精華並擴寫,保留了原曲的風貌又賦予更為豐富的合聲與節奏,很成功的透過這個作品介紹了亞美尼亞的音樂之美。Alfred Reed所使用的五首亞美尼亞傳統民謠分別為:

《Tsirani Tsar (杏樹)》:亞美尼亞的傳統民謠,作詞者亡佚,原民謠為悲歌,歌詞以一個農人對著杏樹獨白,道出了自己的心境。流傳到今天的杏樹旋律則是科米塔斯在1904年採譜後,以原曲杏樹為主體,加上了另外兩首亞美尼亞民謠編寫後出版,分別是《Tvek, et tvek (Give back)》與《Hov, Hov, Hovn enkav (Evening Freshness Fell)》。

《Gakavi Yerk(鵪鶉之歌)》:鵪鶉之歌是由科米塔斯所作,於1908年出版,描述鵪鶉行走輕盈,原曲輕快可愛,充滿童趣。

《Hoy, Nazan Eem(喔,我的娜珊)》:本曲原為12/8拍,由科米塔斯採集後改編於1908年出版,歌詞內容為一名年輕人對他的摯愛娜珊所唱情歌。在Alfred Reed巧手下改為5/8拍,使之更顯民謠風情與舞蹈感。

《Alagyaz(亞拉拉特山)》:亞拉拉特山是科米塔斯第一個寫下聲樂配以鋼琴伴奏的作品。歌詞內容描述亞拉拉特山這座亞美尼亞人具有特殊意義的聖山景色。

《Gna, Gna(去吧,去吧)》:這是一首幽默、有趣的民謠,原曲充滿嘻鬧與歡笑,在科米塔斯的編寫中,本曲其實是被安排在另一首較慢的民謠之後,併名為《Kujn ara & Gna, gna (The Jug & Go Go)》。

  Tsirani Tsar (杏樹)手稿 by Komitas

本站所有文

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如引用於音樂會節目單,請於演出結束後一星期內將節目單上有註明來源之照片或電子檔郵寄至本站: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