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臺】音樂工作者嚴重特殊傳染型肺炎(COVID-19) 損失調查報告

全文下載

一、調查緣起

2019年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臺灣簡稱武漢肺炎)於全球擴散。臺灣於1月21日正式確診第一例後成為疫區,並陸續出現多名確診患者。由於疫情發展迅速,病毒潛伏期長且檢疫不易,教育部長潘文忠於2月2日下午宣布高中以下寒假延長至2月25日。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則進一步針對教育部公告與疫情情況有不同措施。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月3日即宣布,2月4日起暫停北市公立國小至高中職寒假教育活動。

辦理全國音樂比賽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在2月3日於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網站公告將與教育部商討是否延期或停辦;2月11日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進一步公告個人賽如期舉行,團體賽暫停辦理。

2月28日、3月1日,國家交響樂團分別於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演奏廳規劃《穿梭世紀的音符》、《迪恩樂樂秀》兩檔節目。邀請駐團音樂家,中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演出。布萊特・狄恩結束音樂會後返回澳洲後,於3月5號由其經紀公司Intermusica證實染疫。消息一出即對臺灣造成影響。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立即於臺灣時間3月5日晚間22時10分緊急加開記者會,由指揮官陳時中與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有關消息與應變措施,包含:取消國家交響樂團近期演出、國家音樂廳閉館消毒、框列密集接觸者進行隔離等。並進一步於隔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時建議兼任教職團員「不要再到校上課」落實居家管理。

3月6日開始,為配合國家音樂廳閉館兩週,各項將於國家兩廳院舉辦之音樂會紛紛延期或取消。

3月9日,開始有新聞報導,臺北市有聘請國家交響樂團團員指導的大專院校音樂系所,貼出暫時停課通知,並對教學空間進行消毒。而同樣聘請國家交響樂團團員指導的各級學校,也陸續傳出停課、或安排代課等。同時,也有學校為避免感染加劇疫情,跟進取消音樂相關社、團課程以預防校內感染。

臺灣的專業音樂工作者如同國際,根據發起單位自身的經驗,除了以展演(獲取展演與排練酬勞作為收入)以外,展演者也多在各種教學現場擔任教師。

對大部分音樂工作者而言,教學甚至是比展演更主要的收入來源。能完全以「演出」酬勞作為收入來源的,是少數中的少數。

儘管文化部火速搬出「文化部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發生營運困難產業事業紓困振興辦法」,卻未見教育有關部門正視,音樂工作者其複合型態工作的損失。因此,聽寫透過設計問卷發散,希望能統計並掌握投身教育的音樂工作者損失情況。

二、調查方法與限制

本調查由〈聽寫 L’Harmonie〉網路音樂媒體發起。調查問卷於2020年3月9日,發布於〈聽寫 L’Harmonie〉粉絲頁,採FB粉絲頁自然觸及(未購買廣告),以及使用者於社群網路分享發散,於3/16日晚間七時關閉問卷。

本調查由於囿於時效限制,無法對調查母體建立有效的抽樣,故這樣的調查結果與現實的情況分布會出現誤差。但是目前不論是官方統計或是學術論文研究,皆缺乏更有效的數據可資參考。也可以推定是受影響程度高的工作者填答的意願會高於受影響程度低的人。

但是在上述的限制之下,調查在經過音樂工作者社群的傳播之後,在問卷表定關閉的當天,收到1000份回應。清除一些誤答、未答或是明顯過度的回應之後有效的回應樣本是989份。

三、調查項目

本調查之目的,在了解音樂工作者在武漢肺炎的疫情期間(從2020年1月起算至今),在演出、排練與教學工作的薪酬損失情形,以及這個損失對工作者後續生活的影響。

(一)、填答者類型分布

1.         年齡層分布

填答者最年輕的是20歲,最年長的是63歲。平均填達年齡約為34歲,填答者多集中在26歲至45歲,佔整體的66%(參下圖1)。

圖 1 年齡分布圖

2.         音樂專業類型

本調查將音樂工作者的專業分為西洋管樂、西洋弦樂、國樂、鋼琴、樂團合唱指揮、打擊樂、作/編曲、聲樂,及其他。其他包含無法歸類在前幾類的工作,包含、行政、音響與錄音工作、婚禮主持、社區大學樂齡教師等等。填答佔比最大的,是西洋管樂器的音樂工作者、其次是國樂,與西洋絃樂(參下圖2)。

圖 2 音樂專業類別比例

3.         是否有教學工作

本題調查填答者教學工作的比例,根據回應,高達89%的音樂工作者在其他工作之外,同時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學工作(參下圖3)。

圖 3是否同時有教學工作

4.         有全職工作比例與非音樂工作比例

根據填答者的回應,有高達87%的音樂工作者沒有全職工作。絕大多數是自營與接案的工作者。另外,職業樂團的成員可能也會有在樂團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但是職業樂團的成員在本題的說明,是當作全職工作者處理。(參下圖4)

此外,在綜合是否有全職工作,與是否有非音樂或表演藝術工作收入來源後,高達78%的音樂工作者是自營工作者,而且收入主要來自於音樂相關的排練、演出,以及教學工作。

圖 4 是否有全職工作

 

圖 5 是否有其他非音樂或表演藝術兼職收入

(三)、演出、排練工作取消情形

1.      取消場次

本題詢問填答者自年初開始,教學工作以外,演出、排練,乃至於可能的婚喪喜慶等演出場合。根據填答者的回應,有46%的填答者有被取消6-10場的演出或排練工作。69%的工作者被取消的工作場次數落在6-15場的區間(參下圖6)。

圖 6 因疫情取消之演出活動或排練場次

2.         損失估計

填答者因為疫情取消活動或排練產生的工資損失,61%的工作者損失在4萬元以內。集中在1-4萬元的區間(參下圖7)。

圖 7 演出與排練工作損失

(四)、教學工作取消情形

1.      教學工作佔收入比例

去掉回應沒有教學收入的人之後,有66%的填答者,年度來自教學的收入超過六成。(參下圖8)

圖 8 教學收入佔年收入比例

因為疫情被取消的課程,有54%來自公私立學校的社團、寒假課程、藝術才能班教學等。約有兩成來自私人家教,另外有8%的工作者來自立案音樂教育機構的課程被取消(參下圖9)。

圖 9 因疫情被取消的教學課程來源

2.         損失估計

綜合填答者的回應估計在疫情期間,因為喪失教學工作帶來的損失,集中在1萬-4萬的區間。

圖 10 教學收入損失

3.         綜合損失估計

綜合填答者的資料,扣除音樂專業類別回應為其他,也沒有教學工作的回應後,發現在疫情期間,68%的音樂工作者有超過五成的收入損失,是來自教學工作的取消(參下圖11)。

圖 11 教學與演出活動收入分析

(五)、因應規劃

1.      失去工作的因應方式

從填答的回應發現,有34%的填答者打算尋找其他可賺錢的工作,有27%的工作者處於沒有計畫,也不知道怎麼辦的狀態。其餘的四成則是相對積極尋求親友協助、政府補助或銀行貸款的管道度過疫情。

圖 12 您打算如何度過因為疫情損失工作的這段時間?

2.         可以撐幾個月

調查填答者的目前的財務狀況,還能維持幾個月的生活水準,發現有47%的工作者僅能再維持兩個月。兩成的工作者可以撐三個月,但是只有3成的音樂工作者能撐超過四個月。

圖 13 假設疫情持續,現在的生活水準還可以維持幾個月?

四、結論與建議

本調查限於施作的時間與各種限制,無法完整呈現音樂工作者受疫情影響的狀況;但是以收集到的填答回應,應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首先,音樂工作者在工作者身分上,大多屬於無一定雇主的自由工作者。這表示大多數的音樂工作者缺乏失業保障。再從收入結構分析,除了工作者自行推估的教學佔收入比例之外,從疫情影響的收入金額分析,教學收入還是多數音樂工作者主要的收入來源管道。再分析音樂工作者的「教學工作」,除了私人的家教外,最大的工作來源,來自各級公私立學校音樂性社團,或是藝術才能班的鐘點教師。

以上的種種條件,在沒有疫情衝擊的時候或許可以正常運作。但是在疫情逐漸加重的當下,音樂工作者喪失的不僅是演出收入,連平時相較於其他表演藝術領域相對穩定的教學收入,都在各級學校因應防疫取消社團活動的狀況下消失。在這樣的狀況下,音樂工作者受到的衝擊,與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人員,甚至其他產業的自由工作者受到的衝擊是一樣的。

音樂工作者之所以透過教學活動分擔收入壓力,主因還是因為產業特性與結構所致。表演藝術產業的票房收入,並不足以維持團隊或工作者的節目製作乃至於維運開銷。教學工作,便時常被整個表演藝術領域,甚至文化政策端,規劃作為改善藝文工作者待遇的有力工具之一。

從音樂工作者的生存與運作觀察,音樂工作者的主管機關應屬教育部或文化部。只是,相較於文化部以驚人的速度提出對藝文產業,包含團隊與個人在內的紓困措施,教育部對這些在學校兼職,甚至扛起國家音樂教育一角的音樂工作者,卻沒有相應的衝擊對策。而音樂工作者就算可以申請文化部的紓困辦法,卻又會卡在部分收入來自教學,可獲得的補助資源相對就少了。

鑒於以上情形,本調查向教育部與文化部提出呼籲如下:

  1. 文化部對於一定雇主(無勞保、或保險單位不是雇主),且沒有學校正式、代理教師職位或其他正職之音樂工作者,若可以舉證受影響是因為,學校因為教育主管機關基於防疫公告取消之社團課程或寒假集訓,應考慮納入個人藝文工作者補助範圍。學校之課程最後多會有演出作為成果發表,演出前的課程與教學,應可擬作團隊之排練。
  2. 音樂工作者不論作為音樂工作者或是教育工作者,其無一定雇主的勞動態樣,均讓這些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特別是失業相關的保障。教育部與文化部應思考音樂工作者在文化與教育政策上之定位,並偕同勞動主管機關,研擬長期的勞動保障措施。

全文下載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