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北藝大管樂團2017年度秋冬音樂會

北藝大管樂團2017年度秋冬音樂會

日期:2017/12/8
演出地點: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

本次音樂會是由法國號演奏家陳彥豪教授,及國內知名的指揮王戰教授分拆半場指揮。依照節目單的順序,本應是由霍爾斯特第一號降E調軍樂組曲開場,卻因為樂器撤換的順序,改成由擊樂重奏開場。擊樂重奏作品整體而言,鍵盤樂器-尤其木琴在律動和音量幅度上略顯平淡,卻不減北藝大音樂系以擊樂聞名之聲勢,展現出驚人的精準度,瑕不掩瑜。

莫札特的木管小夜曲在指揮陳彥豪的帶領下,展現出優異的線條。作品精神及其抑揚頓挫一應俱全。儘管有些小毛邊,但在團員們相互配合下,展現出極高的完成度。銅管重奏部分,開頭小號信號的開頭帶來了令人驚艷的響度與美,;法國號演奏完莫札特的木管重奏,又立刻在音色與想法上的轉換為銅管重奏需要的響度及音色,令人驚豔。

當然,瑕疵還是有的。木管小夜曲雙簧管最後兩個樂章在快速音群的部分令人稍稍擔憂了下,而法國號團員在連續吹奏兩個作品後,體力也還是受到些許影響。還好,陳彥豪老師指揮掌握精確、團員反應迅速,完成度相當高,使人能夠好好的享受音樂會而不至被瑕疵打斷。

抱著這樣的期待,總算迎來第一組曲。但必須說,整個第一組曲是令人感到可惜的。儘管技術精湛,作品的開頭卻有些破碎。雖然第一樂章豎笛上行音形一度感受到作品回到夏康舞曲那樣的律動,卻也只是那麼一瞬令人激賞。而雙鈸的不精確、時長時短更是使人頻頻出戲,難以理解,結尾也有些差強人意。

下半場音樂會由王戰老師接手,帶來的是今年剛去世的作曲家,大衛 馬斯蘭卡的作品Give Us This Day : Short Symphony for Wind Ensemble。這首帶有強量宗教色彩的作品在今年被許多樂團比賽、演出。在指揮帶領下,整個作品相當流暢,最終段作曲家借用巴哈Vater Unser in Himmelreich(Our Father in Heaven)的部分富歌唱性,令人印象深刻。依然有幾處令筆者覺得美中不足。作品第二部份的高音木琴(Xylophone)整體而言音量實在不足,或者音色過軟。並且有幾處與木管、銅管齊奏的部分,不論是演奏或音量皆不精確,實在可惜。

最後一曲樂團帶來Alfred Reed第二組曲(Second Suite for Band)。Alfred Reed 有許多傳世名作,諸如王者之道亞美尼亞組曲,但他的七套組曲其實也非常經典。整體來說樂團完成度非常高,樂團在王戰老師指揮下再度擺脫前曲嚴肅氣息,很好的演繹了第二組曲,帶來了一場聽覺享受。以筆者來說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作品中許多打擊小樂器,如果能更豐富、從容,一定能進一步帶領聽眾身歷其境的體驗南美風情。

值得一提的,兩位指揮對於音樂線條的掌握精準,態度從容。銅管性格清楚。不僅令人想到另一個北藝大出產的銅管樂團「他拉喇叭」。當然,兩者在音樂與表現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但「他拉喇叭」那樣的爆發力令筆者在聆賞時大為驚艷。由此回想,與其團員在校時所受的訓練大有關係。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節目的精緻度,還有節目單的呈現與細節。節目單本身內容豐富、嚴謹,與人很好的印象,內容顯見是經過消化整理再有系統的書寫出來,這點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實在相當難得。但以第一組曲來說,由於作品本身經典,除了國內較常見到的Colin Matthews版本外,尚有著名指揮Frederick Fennell及作曲家伊藤康英近年根據手稿修訂的版本,如果可以在節目順序上就先標明是誰的版本也許會更好。以及,第一組曲第一樂章動機的來源僅用「節奏源自於中世紀的不列顛民族慶典讚歌」帶過並不是太精確,若是能適當點出該動機與英國作曲家普賽爾或Passacaglia之間可能的關聯,會更完整,也更有啟發性。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