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臺大管樂團音樂會《Maniac Dance》

臺大管樂團音樂會 《Maniac Dance》

演出:台大管樂團 指揮/劉劭棟、譚智鍵
時間:7/18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呂德:亞美尼亞舞曲第一部 Armenian DancePart I
葛仁傑:林肯郡花束 Lincolnshire Posy
葛林:單簧管小協奏曲 Concertino for Clarinet
聖桑:醉飲之舞 Danse Bacchanale
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 第一樂章 Symphony Dances Part I
納瓦羅:遠征 Expedition

2018年暑期的中山堂檔期,充滿了各式的學生發表會。學生社團的展演能夠在中山堂而非小一號的功學社音樂廳,稍佳的地點不僅對觀眾建構有利,合乎團體演出需求的舞台也讓發展中的學生團體的演出製作有往上提升的機會,是對學生與社區樂團的好消息。

台大管樂團今晚由長年擔綱指揮的劉劭棟與當屆學生指揮譚智鍵擔綱演出。組織了一套堪稱耳熟能詳,極具管樂代表性的曲目。

第一首:呂德《亞美尼亞舞曲》第一部

劉劭棟老師以一位非受科班教育的業餘音樂前輩,長期浸淫單簧管演奏與樂團演出,能夠長期擔任指揮角色一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受音樂浸淫之久,也展現在他對於樂團樂句處理、音量處理與音色調整上的傑出。但很遺憾的,劉老師對於指揮家的「手的技巧」、樂團的速度控制與速度轉換一直備受質疑,常見『首席或助理指揮台上給cue』,對於快速高指揮難度的曲目,就常可見得樂團在台上自求多福的畫面(ex:七月初新莊藝文中心,台大校友管樂團的山祭舞)。

劉老師從樂曲的開始就給了樂團一個較一般演出為慢的速度,開頭展現相當優秀的樂團聲響後,第二個小節起整個樂團就掙扎於做不到的樂句與做不到的速度中。長笛的樂句快於指揮的速度,小號的樂句死氣沉沉沒有方向性,可惜了法國號/薩氏管、雙簧管與低音樂器對於樂句的支撐。到了第一個大的速度變換,進入第二主題的Con Moto時,樂團和指揮產生第一次速度分歧(後面還有多次)。為了填滿太慢的樂句,不知是指揮的要求或是樂團的處理,樂句中有很多奇異的漸強。

第三段5/8拍(2+3/3+2)的舞曲,指揮一樣下了一個相對緩慢的速度。雖然尚稱整齊,但樂團一直有速度往前走的內部壓迫。在慢速下,關於民謠特色的語法反而都被稀釋成各聲部不一致的平淡的長音沒有重音,聽起來更顯缺乏節奏感。

三拍子的樂段劉老師似乎是打了不清晰的預備拍,樂團進來的信心和聲響也因此受到影響,缺乏信心。但本段樂團的演繹相當不錯,在沒有彈性速度的壓力樂團又能支持指揮要的張力之時,台大樂團和劉劭棟老師呈現出了樂團本身原有的優秀素質。

2/4的快板舞曲一樣下了一個很和緩的速度。但在演奏者的難度來說,要能夠以和緩的速度演繹平均的快速音群,相較於以稍快的速度讓樂團呼嚕呼嚕衝過去更為困難更是困難,因此樂團一直在掙扎著逼宮,把速度往上提。每個聲部幾乎都展現了想要往前衝的慾望,但有些演奏者:比如高音木琴,就在這種指揮與樂團的拉鋸當中大大迷航了。

整個樂團最後是怎麼結束的?筆者在觀眾席完全無法進入音樂當中,只能說台大的學生們自求多福的能力甚佳。但這到底是因為指揮的技巧、學生的準備或是溝通的落差?沒有看過排練過程無法輕易下評斷。

第二首:葛仁傑《林肯郡花束》學生指揮/譚智鍵

葛仁傑的林肯郡花束是管樂團作品上的一個重要里程,對於作曲者、對於配器研究、對於指揮家、對於管樂團的實際演奏而言,都是非常細膩而有發展重要性的作品。

台大管樂團挑選這首曲目演出,更由學生指揮來挑大樑處理,都是相當有勇氣的。只可惜勇氣不一定能導向好的結果。聽得出很努力,但當努力沒有用在對的地方也是枉然。

從第一樂章開始就看/聽得出來指揮與樂團是有準備的,但很遺憾的是那準備應該是不及格的。樂團在演奏上的語法相當重而粗暴,不是好的音色與音樂。但指揮與樂團的速度認知很一致,比較少聽到樂團與指揮互相拉扯。

第二樂章從開頭起,指揮的速度就一直不穩定,分割拍的處理也不太好,樂團預備拍的呼吸點一直不好,直到小號獨奏進來之後,獨奏優秀的演出和良好的音樂性把整個樂團穩定下來,也讓樂團與指揮在後半段有信心許多。不過多了信心或許也少了一點控制力,第二樂章後段整個樂團一直在過量的音量當中演出。

第三樂章開頭的單簧管和短笛的Duet音樂與指揮的拍點互相影響,演奏者沒辦法妥善的演唱自己的樂句。後面到英國管(以雙簧管代吹)的獨奏段落,指揮和樂團的伴奏無法維持穩定的速度,獨奏樂句與伴奏幾乎無法對在一起。齊奏段落聽起來也是整理過的,但似乎在音樂處理上還有樂曲分句上仍無法握到精髓,僅只是試圖讓拍子整齊的奏完罷了。直到最後的雙簧管與短笛段落,兩位獨奏者的樂句依然互相沒有關連,煞是浪費了值得讚賞的短笛與雙簧管演奏者的音色音準。

第四樂章選取了一個有點無法妥善發揮的速度,整體樂團在匆促而無法完整處理每個音的情形下結束。幾個葛仁傑特殊的音響段落有整理出效果,但整個樂章聽起來並不好。

第五樂章是全曲聽起來處理最佳的樂章。可能指揮自己是銅管出身的,整個速度與呼吸的掌控很到位。在這麼複雜的拍號當中,指揮一定要找到一個對自己或對樂團都能精準傳達訊息的方式。

第六樂章前段的聲響與速度非常好,指揮和樂團間都有一種安定感。或許前段的四個樂章對指揮來說都有點過於緊張?雖然到中後段整個樂團或許是精神放鬆了,音色與音量開始有了暴力的尖銳感,但安定的速度與合理的音樂表現都相當不錯。

整體而言,在這首曲子當中,台大管樂團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可謂『雖然有準備,但結果不樂觀』。葛仁傑的作品,複雜的和聲、多層次的對位與細密的配器,都是被稱為經典的原因。有意願挑戰這作品是好事,由學生指揮來做更是非常具有野心。動機值得讚賞,但結果有待加強。

第三首:葛林《單簧管小協奏曲》 獨奏/李翰威

本次音樂會擔任單簧管獨奏的,是獸醫系五年級的學生李翰威。這首曲目的音樂流動可說是音樂會中最好的。指揮對於樂曲音色的掌控很好,有些樂團的音量變化都做出很漂亮的聲響。在這首帶有爵士風格的協奏曲當中,雖然劉老師不太能精準的掌控到獨奏者想要的速度變化,但在李翰威全曲背譜演出的餘暇之外,他還能擴展注意力,能夠同時帶領樂團走向他要的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看譜演奏的獨奏者,而是一個理解音樂流動、深知樂曲重點還行有餘力照顧樂團的優秀的獨奏者。

這首曲目演繹上最大的可議之處,應在於樂團並未配合協奏曲式減少編制,仍以滿編制來與獨奏者合作。劉老師音量控制雖做得不錯,但太大的編制還是讓獨奏者某些段落難以施展。在協奏曲演出時樂團減編應是值得考慮的方式。其次,打擊樂與低音聲部對於行進低音(Walking bass)的掌控還有欠磨練,也是該注意的缺點。值得一提的是,中段慢板小號聲部的獨奏樂段演出甚佳,與獨奏相輝映,非常享受。

第四首:聖桑《醉飲之舞》

聖桑的《Dance Bacchanale》是一首相當單純但卻相當難以演繹的樂曲。旋律線有自由rubato 空間的同時,伴奏的節奏卻需要隨著旋律穩定的「流動」。速度的掌控與節奏的理解是這首曲目相當困難的環節。開頭的雙簧管獨奏令人為之一亮,但並未持續到之後的樂曲上。劉老師給了一個相當便於演奏的速度,旋律的樂器也掌握得不錯,但較細的伴奏或大的切分音卻無法跟旋律線搭在一起。進入慢板後,明顯感覺到台大管的同學們實無法理解這段音樂的各個聲部應該如何對位。伴奏,旋律與指揮各行其事,雖然音樂還在流動,但聲部間的拉鋸甚為明顯。回到快板後,演奏部分較能抓到協調,打擊樂優秀的表現也讓樂曲流動穩定不少,雖然響板與低音銅管失速/慢速的問題大到無法被忽視,但旋律聲部優秀的表現還是讓曲子能夠安穩保持音樂性的熱力到結束。

第五首: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第一樂章

交響舞曲僅演出第一樂章,採用的是一份相當有年紀的版本,由小號演奏家James Andrews改編。拉赫曼尼諾夫的本首作品使用大量管樂器的音色,這個版本的改編是相當困難的:許多弦樂的段落被改給銅管演奏,音域也不是該樂器最適於演奏的(小號甚至有中央C以上兩個八度的E,跟馬勒第七號交響曲一樣)。這個編曲要能夠演奏得好,除了樂團的編制不能過量,演奏者的個人能力也都要非常好。可惜,台大管樂團的學生並未完全具備這些條件。第一段快板雖有開頭的亂流,但原則上結構掌控的很不錯。很多管樂聽起來過量的音響大多是因為高難度的樂段又過量編制演奏的關係。有些模擬拉赫曼尼諾夫原始音響的編曲效果未能達成,但樂團的結構與語法相當穩固。

但進入慢板後樂團受到相當大的考驗。慢板的開頭由伴奏雙簧管、單簧管開始,以室內樂的合奏概念支撐著薩氏管的獨奏旋律主題。中間英國管、長笛、法國號等輪番加入伴奏或接續旋律當中。其實這段的問題與前一曲「醉飲之舞」完全相同。每一位獨奏的同學對自己的樂句都準備得很不錯,也都嘗試緊跟著指揮或彼此的樂句,但每一位的音樂都是各行其事。通常是以兩個伴奏的接續加上一個旋律構成了三重奏,但這些小小三重奏之間的每一個演奏者,並沒有跟隨或互相聆聽每一位協同演奏的人。演奏同一份樂譜,卻不是演奏同樣的音樂。這樣的不協調延續,之後齊奏樂段的樂團流動也相當不理想。

回到快板之前的過門段落,樂團的節奏感相當不穩。速度變化或節奏、語法的差異沒有信心。連法國號與小號的信號段落都沒有達到應有的高潮。一直到主題再現樂團才回魂。最後的結尾拉赫細膩的音色與音樂性處理相當困難,也沒有表現的很好,非常可惜。

第六首:納瓦羅《遠征》

這首納瓦羅的作品筆者不甚熟悉,但聽起來是台大管樂團今天晚上風格掌控最佳的曲目。配器非常厚實的曲子,樂團吹起來的合聲疊合與音色都相當不錯。

從第一樂章開始,打擊樂就相當有信心,和短笛撐起相當好的音樂表現。幾個樂章的速度變化都很單純,樂團在穩定的速度之下奏出了相當不錯的聲響。但是問題是,一旦音響與配器薄下來,樂團就會有一點點亂流產生。今天的打擊相當有信心,演奏也相當穩定。就比如說後段樂章的馬林巴演奏者,雖然他從頭到尾埋頭苦打不看指揮也不看團員,但曲子沒有彈性速度變化下,樂團跟他速度搭得好就是成功。

安可的惡魔之舞是非常適合樂團的選曲:不要太多彈性速度,不要太厚的配器。樂團中獨奏的音色都不錯,整體的音準與演奏能耐也佳,吟唱的音樂性還無法跟上的話,就不要挑需要吟唱的曲目。打打殺殺或是堅定的節奏更適合這些技術沒甚麼問題的年輕好手。

《演出之外:》

有些長者是好的生命導師、是好的社團領袖、是好的行政領導者與教育家,也被稱為能做到如師如父的代表。今晚的演出也看得出來劉老師的音樂內涵深厚。但在指揮專業或感官與樂團發展的產生距離的情形下,是樂團應該要配合指揮的方向與特色進行特化選曲或樂團發展?角色轉換與新能量新人事的引入?前輩是否應該急流勇退讓後人有更多空間,或者是更多或許….。

在面對「台灣大學管樂團」這盤年年有新血的加入的好材料的時候,是作為社團與藝術發展應該深思的。也表示台大管樂團人力資源的豐富與高度發展,已經達到可以討論「是否要往學生社團之外的層次發展」的問題了。相較於台灣各地偶見良莠不齊、編制不足、資源不夠甚至領導者專業素養堪慮的各種樂團,已經是非常奢侈的討論了。

9527

本站所有文字均由作者授權刊登於本站,如要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lharmonie.tw@gmail.com

Facebook Comments